新闻

“参博士”姜铭涛: 种下梦想的根

Marathon Ginseng

【美国亚裔新闻局(AANB)独家报道】10月9日早上6点过,天刚蒙蒙亮,姜铭涛就驾车走在赶往参场的路上。潮润的寒风迎面扑来,山坡的树林簌簌作响,黄绿红相间的叶子层林尽染,他来不及欣赏初秋的风景,因为今天是他非常重要的一天——10英亩的新参场就要播种了。 这条在威斯康辛州马拉松郡沃索市南的林间公路,姜铭涛已经走过了7年多。这位心脏生理学博士、心脏保护研究专家“弃医从农”,走出书斋、回归自然,在这片保藏精华的沃土——美国花旗参的故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园,开垦出美国华人的新天地。 花旗参救了我的命 姜铭涛博士有20年从事心脏研究的资深履历,人称“姜博”可谓真实不虚。1988年,他在山东医科大学获儿童心脏硕士学位后,远赴加拿大取得心脏生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来到美国,在威斯康辛州麦迪逊分校做博后、在州医学院做过助理教授,业内对他的心脏保护机理研究有过很高评价,美国生理学杂志曾称赞他的研究成果为“里程碑的发现”。 2009年,这是姜铭涛全家的转折之年。他的夫人受聘于马拉松郡沃索市一家医院,全家就迁到那里,他暂时找了一份保险投资的工作。20年之久的繁重科研积劳成疾,让姜铭涛的身体变得虚弱,夜以继日走乡串户做咨询,让他日渐吃不消,经常在早餐后继发低血糖晕倒,不得不请假病休。 无奈之下,他想自己身处美国花旗参之都马拉松郡,何不用花旗参补一补?于是买了一根20~30年的野生花旗参,熬成乌鸡汤两碗,当天喝下一碗,顿觉浑身热血沸腾;第二天再喝了一碗,第三天清晨一大早醒来感觉身轻如燕,脚底生风,久病不出门的他甚至畅快地跑了一英里。 (进山采集野山参) “真是太神奇了,花旗参救了我的命!”姜铭涛至今还念念不忘这段非凡经历。亲身感受到威斯康辛州花旗参的奇特功效,让作为医学博士的他禁不住对中国人几千年前就奉为“百草之王”的小精灵充满好奇:“究竟是什么产生了这样的疗效?如果她可以救我,也可以救更多的人!”姜铭涛萌发了创办参业的想法。 由此,他与花旗参结下的“情缘”一发不可收,购置土地、研究参业、打通市场,在2010年创办了“威斯康辛马拉松参场”(下图),由此走上“弃医从农”的创业之路。 遇到好几个美国“贵人” 从医学博士到参业行家,这条路姜铭涛走得不易。马拉松郡的参场有近200家,95%的美国花旗参都产于此,在这里,多一个参场就多一份竞争,很难从其他参农那里学到种参的“秘方”,大多都要靠自学、苦干。 姜铭涛是幸运的,他刚到马拉松郡就结识了猛客参场(Monk Garden)的第三代传人大卫(下图左)。猛客家族来自英格兰,在马拉松郡种参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大卫,曾三次远赴中东前线,这位上校先生有着军人的大气和仗义,与姜铭涛一见如故、遂为好友。 “大卫是我入门参业的领路人,给了我很多帮助和点拨,我们成为好友也成了合作伙伴,可以说猛客家是我的第一位‘贵人’啊!”得到猛客家族的引荐,就像获得参业“护照”,姜铭涛顺利入门,结识了更多有丰富经验的老参农。 种参不像种庄稼,它需要纯处女地,花旗参的价值看年头,播种下去少则三年,多则五六年才能有收成,时间越长价值越高,这首先需要强大的资金投入。 “创业初,我的第一笔营销资金周转不及时,一位白人参场主德尔得知后,二话不说,慷慨解囊给我垫钱,那时我才认识他不到三个月。”姜铭涛感动地说。 (在默克兄弟的加工厂) 也许是在这些老参农眼中,怎么也想像不到一个医学博士、专业医师也能回来种地当参农。也许是姜铭涛作为农民后代天生的朴实厚道让他们觉得很信赖,这几年,姜铭涛经常遇到这样的美国“活雷锋”: 加工厂的默克兄弟,一直帮他做后期加工,可以说是第二个“贵人”,进入仓库、打个招呼就可带走几箱加工好的花旗参,而默克兄弟也从不催问;参农大爷巴尼把自己的村附近农田借给他和公司员工种菜,分文不取;就在10月9日新参场播种当天,租给他参场的老人克里夫(下图右),不仅找来帮手,自己还上阵帮着播种,陪着姜铭涛忙到晚…… “这里的参农是那么淳朴实在,和他们交往心里很踏实。”姜铭涛爱上了这里的参农、这里的土地,他相信,跟这些参农一样,诚信善待他人,用心对待参业,自然会种出美丽的果实。 在众多“贵人”倾力帮助下,姜铭涛的参场逐年拓展,先后买下了60英亩百年施密特农场,租地20英亩,另外还拥有林下参基地80英亩。他与“第一贵人”猛客家族合作的花旗参品牌MonkGarden已成功登陆中国,以高端的品质和独特的包装迅速赢得市场。 种出“参博士” 如果说8年前姜铭涛还是一介书生、医学博士,那么他现在更增加了另一个美誉——“参博士”;而这个“博士”,是在农场里脸朝黄土、背朝天实打实“种”出来的。   人参俗称“地精”,小棒槌,它喜湿怕涝怕晒,要攫取土地所有精华,对土壤要求极高,所以种参是一项非常精细的系统工程,时间长、见效慢、损耗多、风险大,靠天吃饭。 姜博士精耕细作、用心料理,一要选择从没有种过参的处女地、排水性能好的优质土地;二要给土地喂足大豆、燕麦等有机肥料;三要播种后覆盖麦秸、搭阳棚,防止太阳直射。 每年播种后,搭阳棚是最辛苦的力气活:每英亩都要打上15厘米(6英寸多)粗的168根木桩,用300多米长、重1吨的钢丝绳搭上架子,用以固定透光透雨的遮阳篷。“第一年最重要,出土参苗健壮才算成功一半。” 姜博士时时亲历亲为,确保每个环节成功到位。在田间风吹日晒,奔波劳累,也练就了他结实强健的好身板(下图)。 除了亲自上阵干艰苦的体力活儿之外,姜铭涛更是善用博士研究的思考方法,努力钻研。 他做过大量的土壤分析和植物分析发现,种参土壤中补充钙、硼等微量元素对花旗参的健康生长及药效很有价值,用燕麦、大豆做土壤有机肥,让参“吃得比人都好”。 长期科研培养的“逆向思维”也给了姜铭涛很多灵感。比如,他听人说玉米秸秆几年不易腐烂,就顺势利用玉米秸秆这一特性,秸秆还田,以增加土壤透水性,防止参根被涝致病。...

“参博士”姜铭涛: 种下梦想的根

Marathon Ginseng

【美国亚裔新闻局(AANB)独家报道】10月9日早上6点过,天刚蒙蒙亮,姜铭涛就驾车走在赶往参场的路上。潮润的寒风迎面扑来,山坡的树林簌簌作响,黄绿红相间的叶子层林尽染,他来不及欣赏初秋的风景,因为今天是他非常重要的一天——10英亩的新参场就要播种了。 这条在威斯康辛州马拉松郡沃索市南的林间公路,姜铭涛已经走过了7年多。这位心脏生理学博士、心脏保护研究专家“弃医从农”,走出书斋、回归自然,在这片保藏精华的沃土——美国花旗参的故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园,开垦出美国华人的新天地。 花旗参救了我的命 姜铭涛博士有20年从事心脏研究的资深履历,人称“姜博”可谓真实不虚。1988年,他在山东医科大学获儿童心脏硕士学位后,远赴加拿大取得心脏生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来到美国,在威斯康辛州麦迪逊分校做博后、在州医学院做过助理教授,业内对他的心脏保护机理研究有过很高评价,美国生理学杂志曾称赞他的研究成果为“里程碑的发现”。 2009年,这是姜铭涛全家的转折之年。他的夫人受聘于马拉松郡沃索市一家医院,全家就迁到那里,他暂时找了一份保险投资的工作。20年之久的繁重科研积劳成疾,让姜铭涛的身体变得虚弱,夜以继日走乡串户做咨询,让他日渐吃不消,经常在早餐后继发低血糖晕倒,不得不请假病休。 无奈之下,他想自己身处美国花旗参之都马拉松郡,何不用花旗参补一补?于是买了一根20~30年的野生花旗参,熬成乌鸡汤两碗,当天喝下一碗,顿觉浑身热血沸腾;第二天再喝了一碗,第三天清晨一大早醒来感觉身轻如燕,脚底生风,久病不出门的他甚至畅快地跑了一英里。 (进山采集野山参) “真是太神奇了,花旗参救了我的命!”姜铭涛至今还念念不忘这段非凡经历。亲身感受到威斯康辛州花旗参的奇特功效,让作为医学博士的他禁不住对中国人几千年前就奉为“百草之王”的小精灵充满好奇:“究竟是什么产生了这样的疗效?如果她可以救我,也可以救更多的人!”姜铭涛萌发了创办参业的想法。 由此,他与花旗参结下的“情缘”一发不可收,购置土地、研究参业、打通市场,在2010年创办了“威斯康辛马拉松参场”(下图),由此走上“弃医从农”的创业之路。 遇到好几个美国“贵人” 从医学博士到参业行家,这条路姜铭涛走得不易。马拉松郡的参场有近200家,95%的美国花旗参都产于此,在这里,多一个参场就多一份竞争,很难从其他参农那里学到种参的“秘方”,大多都要靠自学、苦干。 姜铭涛是幸运的,他刚到马拉松郡就结识了猛客参场(Monk Garden)的第三代传人大卫(下图左)。猛客家族来自英格兰,在马拉松郡种参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大卫,曾三次远赴中东前线,这位上校先生有着军人的大气和仗义,与姜铭涛一见如故、遂为好友。 “大卫是我入门参业的领路人,给了我很多帮助和点拨,我们成为好友也成了合作伙伴,可以说猛客家是我的第一位‘贵人’啊!”得到猛客家族的引荐,就像获得参业“护照”,姜铭涛顺利入门,结识了更多有丰富经验的老参农。 种参不像种庄稼,它需要纯处女地,花旗参的价值看年头,播种下去少则三年,多则五六年才能有收成,时间越长价值越高,这首先需要强大的资金投入。 “创业初,我的第一笔营销资金周转不及时,一位白人参场主德尔得知后,二话不说,慷慨解囊给我垫钱,那时我才认识他不到三个月。”姜铭涛感动地说。 (在默克兄弟的加工厂) 也许是在这些老参农眼中,怎么也想像不到一个医学博士、专业医师也能回来种地当参农。也许是姜铭涛作为农民后代天生的朴实厚道让他们觉得很信赖,这几年,姜铭涛经常遇到这样的美国“活雷锋”: 加工厂的默克兄弟,一直帮他做后期加工,可以说是第二个“贵人”,进入仓库、打个招呼就可带走几箱加工好的花旗参,而默克兄弟也从不催问;参农大爷巴尼把自己的村附近农田借给他和公司员工种菜,分文不取;就在10月9日新参场播种当天,租给他参场的老人克里夫(下图右),不仅找来帮手,自己还上阵帮着播种,陪着姜铭涛忙到晚…… “这里的参农是那么淳朴实在,和他们交往心里很踏实。”姜铭涛爱上了这里的参农、这里的土地,他相信,跟这些参农一样,诚信善待他人,用心对待参业,自然会种出美丽的果实。 在众多“贵人”倾力帮助下,姜铭涛的参场逐年拓展,先后买下了60英亩百年施密特农场,租地20英亩,另外还拥有林下参基地80英亩。他与“第一贵人”猛客家族合作的花旗参品牌MonkGarden已成功登陆中国,以高端的品质和独特的包装迅速赢得市场。 种出“参博士” 如果说8年前姜铭涛还是一介书生、医学博士,那么他现在更增加了另一个美誉——“参博士”;而这个“博士”,是在农场里脸朝黄土、背朝天实打实“种”出来的。   人参俗称“地精”,小棒槌,它喜湿怕涝怕晒,要攫取土地所有精华,对土壤要求极高,所以种参是一项非常精细的系统工程,时间长、见效慢、损耗多、风险大,靠天吃饭。 姜博士精耕细作、用心料理,一要选择从没有种过参的处女地、排水性能好的优质土地;二要给土地喂足大豆、燕麦等有机肥料;三要播种后覆盖麦秸、搭阳棚,防止太阳直射。 每年播种后,搭阳棚是最辛苦的力气活:每英亩都要打上15厘米(6英寸多)粗的168根木桩,用300多米长、重1吨的钢丝绳搭上架子,用以固定透光透雨的遮阳篷。“第一年最重要,出土参苗健壮才算成功一半。” 姜博士时时亲历亲为,确保每个环节成功到位。在田间风吹日晒,奔波劳累,也练就了他结实强健的好身板(下图)。 除了亲自上阵干艰苦的体力活儿之外,姜铭涛更是善用博士研究的思考方法,努力钻研。 他做过大量的土壤分析和植物分析发现,种参土壤中补充钙、硼等微量元素对花旗参的健康生长及药效很有价值,用燕麦、大豆做土壤有机肥,让参“吃得比人都好”。 长期科研培养的“逆向思维”也给了姜铭涛很多灵感。比如,他听人说玉米秸秆几年不易腐烂,就顺势利用玉米秸秆这一特性,秸秆还田,以增加土壤透水性,防止参根被涝致病。...

Chinese Folklore – Part 4 – 神农来白山

Marathon Ginseng

神农来白山  来源:网络神农,就是传说中农业的发明者,尝遍了百种草药的神农氏。神农来长白山,知道的人可就不多了。 这话说起来可是多少千年前的事儿了。人类知道了吃五谷可以生存,可是,吃五谷也会带来疾病。看到有人病了,神农想,一物降一物,既然能生病,就得有能治病的药。于是他尝遍百草,知道了什么样的草药治什么样的病。但是,有些病还是没找到有效的草药根治,江南河北都走遍了。于是神农一劲儿往东走,不知走了多少日子,来到长白山。他到这儿一看,奇花野草、珍禽异兽有的是,和南方大不一样。神农又高兴,又激动,加上连日的劳累,就昏倒在地上。 神农迷迷糊糊地听见有人来到他跟前,忙睁眼一看,是一位年长的老伯。这时老伯问道:“你是谁呀?”神农仍旧躺在地上回答:“我叫神农。”老伯说:“你就是神农?可你来长白山干什么呀?这里没有人烟。”神农说:“我来找能治大病的草药。”老伯说:“你现在病得不轻啊,怎么能去找草药?我这儿有块树皮,也能治病,给你吧。”神农接过树皮仔细看,南方没有这样的树,他嚼了几口咽下去,立时觉得好受多了。他坐起身,想感谢那老伯,可哪有他的影子!神农非常后悔,连人家姓名还没来得及问呢!他看着手中的树皮,鲜黄鲜黄的,自语道:“就把这树皮叫‘黄伯’吧,看到它就可以想起那老伯了。” 神农站了起来,又去寻找南方没有的草药去了。不多日子,就发现了能治腿疼的药、拉肚子的药、去火的药。这一天,他突然头痛起来,痛得站不住了,只得趴在草地上。这时,他忽然闻到一阵清香味儿,非常好闻。他就细心地找,看看是哪种草。可是找了一、二十种草拿到鼻子跟前一闻,都没有这种味儿。他很纳闷儿,又把草根扣出来,一样一样地闻。结果,有一颗独叶草的根,有这种味道。神农高兴极了,把这种草吃进肚里,不到半个时辰,就觉得不疼了,神农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细心”,意思是细心才能找到。就是现在的“细辛”。 这时候,来了一只梅花鹿。眼睛一眨不眨地瞅着神农。神农问:“你是谁?要干什么?”梅花鹿说:“我是神鹿。你是神农吧?”神农更感奇怪,来到长白山碰见两桩奇事:一是那“黄伯”老人,一是这“神鹿”。梅花鹿好象猜到了神农的心思,说:“那老伯不姓黄,姓鼋,叫鼋伯。是天上的老鼋,特意下界来送药救你的。”神农半信半疑,正不知如何答话,梅花鹿又说:“我是来给你送茸角的,你拿去吃了补补身子吧!”神农接过茸角,仅吃了一小口,就觉浑身轻爽有力,连忙向鹿道谢。神鹿临走时说:“还有一种百草之王,头顶红冠,根似人形,找到她以后,就可以离开长白山了。因为再也没有比这种草药更珍贵的了。” 神农听了梅花鹿的话,顿时来了精神,他发现了上百种顶着红籽的草,都把它们挖了出来,只有一种草根很象人形,有头有脖,有胳膊有腿,就象个胖娃娃。他尝了一口,觉得又苦又甜,吃下以后,身子就象年轻时一样。神农给它起个名叫“人身”,传到现在,写成了“人参”。 神农把在长白山发现的草药,全带回了南方。有的在黄河、长江一带种植也长得很好。但只有人参,在南方却栽不活,不知是咋回事。

Chinese Folklore – Part 4 – 神农来白山

Marathon Ginseng

神农来白山  来源:网络神农,就是传说中农业的发明者,尝遍了百种草药的神农氏。神农来长白山,知道的人可就不多了。 这话说起来可是多少千年前的事儿了。人类知道了吃五谷可以生存,可是,吃五谷也会带来疾病。看到有人病了,神农想,一物降一物,既然能生病,就得有能治病的药。于是他尝遍百草,知道了什么样的草药治什么样的病。但是,有些病还是没找到有效的草药根治,江南河北都走遍了。于是神农一劲儿往东走,不知走了多少日子,来到长白山。他到这儿一看,奇花野草、珍禽异兽有的是,和南方大不一样。神农又高兴,又激动,加上连日的劳累,就昏倒在地上。 神农迷迷糊糊地听见有人来到他跟前,忙睁眼一看,是一位年长的老伯。这时老伯问道:“你是谁呀?”神农仍旧躺在地上回答:“我叫神农。”老伯说:“你就是神农?可你来长白山干什么呀?这里没有人烟。”神农说:“我来找能治大病的草药。”老伯说:“你现在病得不轻啊,怎么能去找草药?我这儿有块树皮,也能治病,给你吧。”神农接过树皮仔细看,南方没有这样的树,他嚼了几口咽下去,立时觉得好受多了。他坐起身,想感谢那老伯,可哪有他的影子!神农非常后悔,连人家姓名还没来得及问呢!他看着手中的树皮,鲜黄鲜黄的,自语道:“就把这树皮叫‘黄伯’吧,看到它就可以想起那老伯了。” 神农站了起来,又去寻找南方没有的草药去了。不多日子,就发现了能治腿疼的药、拉肚子的药、去火的药。这一天,他突然头痛起来,痛得站不住了,只得趴在草地上。这时,他忽然闻到一阵清香味儿,非常好闻。他就细心地找,看看是哪种草。可是找了一、二十种草拿到鼻子跟前一闻,都没有这种味儿。他很纳闷儿,又把草根扣出来,一样一样地闻。结果,有一颗独叶草的根,有这种味道。神农高兴极了,把这种草吃进肚里,不到半个时辰,就觉得不疼了,神农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细心”,意思是细心才能找到。就是现在的“细辛”。 这时候,来了一只梅花鹿。眼睛一眨不眨地瞅着神农。神农问:“你是谁?要干什么?”梅花鹿说:“我是神鹿。你是神农吧?”神农更感奇怪,来到长白山碰见两桩奇事:一是那“黄伯”老人,一是这“神鹿”。梅花鹿好象猜到了神农的心思,说:“那老伯不姓黄,姓鼋,叫鼋伯。是天上的老鼋,特意下界来送药救你的。”神农半信半疑,正不知如何答话,梅花鹿又说:“我是来给你送茸角的,你拿去吃了补补身子吧!”神农接过茸角,仅吃了一小口,就觉浑身轻爽有力,连忙向鹿道谢。神鹿临走时说:“还有一种百草之王,头顶红冠,根似人形,找到她以后,就可以离开长白山了。因为再也没有比这种草药更珍贵的了。” 神农听了梅花鹿的话,顿时来了精神,他发现了上百种顶着红籽的草,都把它们挖了出来,只有一种草根很象人形,有头有脖,有胳膊有腿,就象个胖娃娃。他尝了一口,觉得又苦又甜,吃下以后,身子就象年轻时一样。神农给它起个名叫“人身”,传到现在,写成了“人参”。 神农把在长白山发现的草药,全带回了南方。有的在黄河、长江一带种植也长得很好。但只有人参,在南方却栽不活,不知是咋回事。

Chinese Folklore – Part 3 – 山东莱州张小乐

Marathon Ginseng

山东莱州张小乐 一缕青丝 来源:中国人参信息网 早些年,山东省莱洲府有一个叫张小乐的孩子。父亲早年去世,家里只剩他和一个老母亲过日子。小乐的娘常年病在炕上,娘俩的日子过得可紧巴了。 小乐为了给娘治病,整天东奔西跑地到处求医找药。可是,他娘的病总是不见好。后来,他听人们说,娘得的是亏气缺血病,用关东山的人参做药可以治好。可是,这样贵重的东西上哪里去弄呢?再说家穷也吃不起呀!为这事小乐整天发愁。这一天,小乐正在家里守着娘掉眼泪,隔壁的张二叔推门进来了,他抚摸着小乐的头说:“孩子,光掉眼泪中不中啊,咱们还得想个法子。前天,听说城里福和堂药店里弄了几棵人参,我去问了问,一棵要五十吊钱。咱穷成这样,就是砸锅买铁也买不起啊。” 小乐急了,扯着张二叔的手说:“那怎么办呀?” 张二叔说:“听说人参出在关东山,过去我爷爷闯关东的时候见过那玩意儿,听他老人家说,那里有座第白山,山上有人参,你去自己挖吧,兴许能挖着一苗两苗的,你娘的病就有指望了。” 小乐听了张二叔的话,就把娘托靠给邻居照看着,辞别了乡亲,动身往关东山走去。 他不分尽量夜地一直往前走,不知淌过多少条河,翻过多少座山。饿了他就要口饭吃,渴了就喝山沟里的水,走得他腰酸骨痛,两腿抬起来足有千斤重。但是,张小乐并没有灰心。走呀走,这天,他走到一条大江边。他一看这条江老宽的,一眼望不到边,江上没有桥,江里没有船。小乐站在江边正望着正望着江水发愁,这时,只见迎面来了个黑汉子,身穿绿色布衫,头戴绿锻帽,手里拿着一根木棍。他向小乐点点头说: “兄弟,你想过江吗?”“是啊,大哥,你能帮我过去吗?” 那个黑汉子说:“你就是张小乐吧?” 张小乐说:“是呀,你咋知道我呀? 黑汉子说:“我爷爷总夸你心眼好使,说还犁看看你这好心能不能长远。来吧,我送你过江。” 黑汉子让小乐闭上眼睛,骑着他那木棍,不让他回头,也不让他说话。小乐光听耳边风呼呼地响,不敢动弹,不一会儿,黑汉子说话了:“睁开眼吧,到了。” 小乐觉得奇怪,问道:“大哥,你叫什么名字?” 黑汉子说:“不用问了,以后你就知道了。” 张小乐谢过黑汉子,继续往前走,又不知走了多少个白天,多少个黑夜,终于来到了老白山根底下。 这里山山相连,古树参天,山陡沟深。小乐一步一滑地用森棍子拔拉着深草棵子,开始找人参。他头一次挖参。还不知道人参是啥模样,更不知道哪个地方长人参。他想找人问问,双不见个人影,喊了几声,也没人答应。眼看日头要下山了,大树被风刮得呼呼直响,他不知道该往哪里走才是。这会,小乐可真犯愁了。他只好靠在一块石头上坐下来,歇息一会儿。 这些日子连日赶路,可把小乐累乏了,不一会儿就睡着了。他刚合上眼,就见从西南边走来一位白胡子老头儿,身穿一件绿色袍子,头戴一顶紫色帽子,拄着一根捌杖,向着小乐走来。 白胡子老头儿问道:“小伙子,你坐在这里干什么哪?” 小乐看了看这位老人很和善,就爽直地说:“老人家,我要挖苗人参,给我母亲治病。” “哈哈哈哈,你认识人参吗?”老人弯着腰,捋着雪白的胡子问。 “不认识,老人家,你能帮我找到人参吗?”“办法嘛,当时有,只是……”小乐一听高兴极了,他象见了亲人似地走上去忙问:“老人家你说,人参啥模样,都长在什么地方?”“咳,小伙子,挖人参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得看你有没有胆量,能不能吃苦。”“老人这,只要能挖着参,给俺娘治好病,我什么都不怕。” 老人看了看张小乐,样子很诚恳,笑嘻嘻地点了点头,用手往前一指说:“人参都长在连云山的老林子里。你要想挖到参,得爬很多的山,过很多的河,打死很多的长虫和猛兽,它们个个张牙舞爪,十分凶恶,你不害怕吗?” 小乐听老人讲完,心想:爬山过河我不害怕,这大虫猛兽虽说厉害点,我也要斗斗它们。于是,他给老人磕了个头,马上就要走。老人忙拦住说:“慢着,我这里有一根拐杖,你带在身上,记住,要先打黄花大长虫,只要能把它打死,其他的野兽就都会给你让路。”说完,一阵大风吹来,白胡子老头儿不见了。小乐也被风声惊醒了。他睁眼一看,身旁真的有一根拐杖。 连云山是座顶天高的尖山,上面生长着许多几抱粗,十几丈高的参天大树,老远望去,是一片黑压压的终年不见日头的大林子。在这里还经常出没着很多猛兽,真够阴森可怕的。可是小乐一想到给母亲治病,他就什么也不怕了。 黑天了,远远传来了各种野兽的吼叫声。他摸黑走了约莫半个时辰,忽然一阵狂风大作,树枝、石子儿从天穿中飞来。原来,黄花大长虫来了,它撞断了大树,扫落了岩石,直朝小乐扑来。小乐壮壮胆子,举起拐杖就向黄花大虫胸部打去,“啪”的一声大虫受伤了,在地上翻滚着。它把头插在地里,“唧、唧”地怪叫着。不一会儿工夫,又来了很多怪物,一齐向小乐窜来。小乐瞪圆了眼睛,拼命地拿着拐杖狠打黄花大长虫。大长虫被打得七窍流血,尾巴卷在大树上便死去了。其它的野兽立刻吓跑了。小乐看到大长虫的两只眼睛已经掉了出来,在那里闪闪发亮。他觉得满好玩的就拣了起来,摘在兜里。这时,在他的面前出现了一丝光亮。小乐顺着光亮一直来到了连支山上的一块大平台子上。 这里生长着无数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象人,有的象马,好象宫殿门前的石人石马一样。树林子的深处有幢房子,房子里还透出一丝灯光。 小乐朝着房子那儿走去。这时候,他觉得山在动,地在摇,隆隆地响声震得耳朵震得嗡嗡响。小乐的心“扑通通”地直跳,汗顺着脸往下流。小乐自言自语地说:“哼,天塌下来我也不怕。:他的话刚一出口,响声远了,山也稳了,树也哗啦啦地不断往两边分开。一座青堂瓦舍的大院顿时出现在他的面前。 小乐又饿又渴,上前去敲门。一会儿,门开了。随之一阵清香扑来,那香味啊,小乐从来也没闻过。他感到透身都爽快起来。前来开门的是位白胡子老头儿,老头儿高兴地说:“好小伙子,快进来吧。”小乐定睛一看,开门的原来正是梦中见到那位老人。“哈哈哈哈,小伙子,这回你可以挖到人参了。”小乐高兴极了。他拉着老人的手,眼里流出了一串泪珠。他把上山和野兽搏斗的经过全都告诉了白胡子老头儿。白胡子老头儿领他到屋子里坐下,有一位黑大汉给他端来了好茶和好饭。黑汉子问小乐:“兄弟,还认识我不?”小乐一看,这不是帮我过的那位大哥吗?他怎么上这儿来了?小乐连忙说:“认识,认识,还是老大哥帮我过的河。”原来,这黑大汉就是白胡子老头儿的孙子。...

Chinese Folklore – Part 3 – 山东莱州张小乐

Marathon Ginseng

山东莱州张小乐 一缕青丝 来源:中国人参信息网 早些年,山东省莱洲府有一个叫张小乐的孩子。父亲早年去世,家里只剩他和一个老母亲过日子。小乐的娘常年病在炕上,娘俩的日子过得可紧巴了。 小乐为了给娘治病,整天东奔西跑地到处求医找药。可是,他娘的病总是不见好。后来,他听人们说,娘得的是亏气缺血病,用关东山的人参做药可以治好。可是,这样贵重的东西上哪里去弄呢?再说家穷也吃不起呀!为这事小乐整天发愁。这一天,小乐正在家里守着娘掉眼泪,隔壁的张二叔推门进来了,他抚摸着小乐的头说:“孩子,光掉眼泪中不中啊,咱们还得想个法子。前天,听说城里福和堂药店里弄了几棵人参,我去问了问,一棵要五十吊钱。咱穷成这样,就是砸锅买铁也买不起啊。” 小乐急了,扯着张二叔的手说:“那怎么办呀?” 张二叔说:“听说人参出在关东山,过去我爷爷闯关东的时候见过那玩意儿,听他老人家说,那里有座第白山,山上有人参,你去自己挖吧,兴许能挖着一苗两苗的,你娘的病就有指望了。” 小乐听了张二叔的话,就把娘托靠给邻居照看着,辞别了乡亲,动身往关东山走去。 他不分尽量夜地一直往前走,不知淌过多少条河,翻过多少座山。饿了他就要口饭吃,渴了就喝山沟里的水,走得他腰酸骨痛,两腿抬起来足有千斤重。但是,张小乐并没有灰心。走呀走,这天,他走到一条大江边。他一看这条江老宽的,一眼望不到边,江上没有桥,江里没有船。小乐站在江边正望着正望着江水发愁,这时,只见迎面来了个黑汉子,身穿绿色布衫,头戴绿锻帽,手里拿着一根木棍。他向小乐点点头说: “兄弟,你想过江吗?”“是啊,大哥,你能帮我过去吗?” 那个黑汉子说:“你就是张小乐吧?” 张小乐说:“是呀,你咋知道我呀? 黑汉子说:“我爷爷总夸你心眼好使,说还犁看看你这好心能不能长远。来吧,我送你过江。” 黑汉子让小乐闭上眼睛,骑着他那木棍,不让他回头,也不让他说话。小乐光听耳边风呼呼地响,不敢动弹,不一会儿,黑汉子说话了:“睁开眼吧,到了。” 小乐觉得奇怪,问道:“大哥,你叫什么名字?” 黑汉子说:“不用问了,以后你就知道了。” 张小乐谢过黑汉子,继续往前走,又不知走了多少个白天,多少个黑夜,终于来到了老白山根底下。 这里山山相连,古树参天,山陡沟深。小乐一步一滑地用森棍子拔拉着深草棵子,开始找人参。他头一次挖参。还不知道人参是啥模样,更不知道哪个地方长人参。他想找人问问,双不见个人影,喊了几声,也没人答应。眼看日头要下山了,大树被风刮得呼呼直响,他不知道该往哪里走才是。这会,小乐可真犯愁了。他只好靠在一块石头上坐下来,歇息一会儿。 这些日子连日赶路,可把小乐累乏了,不一会儿就睡着了。他刚合上眼,就见从西南边走来一位白胡子老头儿,身穿一件绿色袍子,头戴一顶紫色帽子,拄着一根捌杖,向着小乐走来。 白胡子老头儿问道:“小伙子,你坐在这里干什么哪?” 小乐看了看这位老人很和善,就爽直地说:“老人家,我要挖苗人参,给我母亲治病。” “哈哈哈哈,你认识人参吗?”老人弯着腰,捋着雪白的胡子问。 “不认识,老人家,你能帮我找到人参吗?”“办法嘛,当时有,只是……”小乐一听高兴极了,他象见了亲人似地走上去忙问:“老人家你说,人参啥模样,都长在什么地方?”“咳,小伙子,挖人参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得看你有没有胆量,能不能吃苦。”“老人这,只要能挖着参,给俺娘治好病,我什么都不怕。” 老人看了看张小乐,样子很诚恳,笑嘻嘻地点了点头,用手往前一指说:“人参都长在连云山的老林子里。你要想挖到参,得爬很多的山,过很多的河,打死很多的长虫和猛兽,它们个个张牙舞爪,十分凶恶,你不害怕吗?” 小乐听老人讲完,心想:爬山过河我不害怕,这大虫猛兽虽说厉害点,我也要斗斗它们。于是,他给老人磕了个头,马上就要走。老人忙拦住说:“慢着,我这里有一根拐杖,你带在身上,记住,要先打黄花大长虫,只要能把它打死,其他的野兽就都会给你让路。”说完,一阵大风吹来,白胡子老头儿不见了。小乐也被风声惊醒了。他睁眼一看,身旁真的有一根拐杖。 连云山是座顶天高的尖山,上面生长着许多几抱粗,十几丈高的参天大树,老远望去,是一片黑压压的终年不见日头的大林子。在这里还经常出没着很多猛兽,真够阴森可怕的。可是小乐一想到给母亲治病,他就什么也不怕了。 黑天了,远远传来了各种野兽的吼叫声。他摸黑走了约莫半个时辰,忽然一阵狂风大作,树枝、石子儿从天穿中飞来。原来,黄花大长虫来了,它撞断了大树,扫落了岩石,直朝小乐扑来。小乐壮壮胆子,举起拐杖就向黄花大虫胸部打去,“啪”的一声大虫受伤了,在地上翻滚着。它把头插在地里,“唧、唧”地怪叫着。不一会儿工夫,又来了很多怪物,一齐向小乐窜来。小乐瞪圆了眼睛,拼命地拿着拐杖狠打黄花大长虫。大长虫被打得七窍流血,尾巴卷在大树上便死去了。其它的野兽立刻吓跑了。小乐看到大长虫的两只眼睛已经掉了出来,在那里闪闪发亮。他觉得满好玩的就拣了起来,摘在兜里。这时,在他的面前出现了一丝光亮。小乐顺着光亮一直来到了连支山上的一块大平台子上。 这里生长着无数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象人,有的象马,好象宫殿门前的石人石马一样。树林子的深处有幢房子,房子里还透出一丝灯光。 小乐朝着房子那儿走去。这时候,他觉得山在动,地在摇,隆隆地响声震得耳朵震得嗡嗡响。小乐的心“扑通通”地直跳,汗顺着脸往下流。小乐自言自语地说:“哼,天塌下来我也不怕。:他的话刚一出口,响声远了,山也稳了,树也哗啦啦地不断往两边分开。一座青堂瓦舍的大院顿时出现在他的面前。 小乐又饿又渴,上前去敲门。一会儿,门开了。随之一阵清香扑来,那香味啊,小乐从来也没闻过。他感到透身都爽快起来。前来开门的是位白胡子老头儿,老头儿高兴地说:“好小伙子,快进来吧。”小乐定睛一看,开门的原来正是梦中见到那位老人。“哈哈哈哈,小伙子,这回你可以挖到人参了。”小乐高兴极了。他拉着老人的手,眼里流出了一串泪珠。他把上山和野兽搏斗的经过全都告诉了白胡子老头儿。白胡子老头儿领他到屋子里坐下,有一位黑大汉给他端来了好茶和好饭。黑汉子问小乐:“兄弟,还认识我不?”小乐一看,这不是帮我过的那位大哥吗?他怎么上这儿来了?小乐连忙说:“认识,认识,还是老大哥帮我过的河。”原来,这黑大汉就是白胡子老头儿的孙子。...

Chinese Folklore – Part 2 – 三个挖参人

Marathon Ginseng

三个挖参人 来源:中国人参信息网 咱这老白山是棒槌的老家,棒槌可厚了。什么六品叶、灯台子有的是,怎么也挖不净,抠不绝。 在好几辈子以前,也说不清是哪一年了,有两个进山挖参的小伙子。一个叫林三,从小跟他爹种地。还有一个叫王二,家里开了个小杂货辅,三捣腾两捣腾砸了锅,没办法了才出来放山。他放了十好几天也没开眼,米又快吃光了,下不去山。他俩本来不认识,有次在路上碰见了,林三看王二挺可怜的,就说:“我这有米,咱们俩一块再放几天吧!”他俩在山里转游了两天,也没开眼,这天晌午,他俩做好饭还没吃,就听林子里有人喊:“救命呀,救命!” 王二和林三奔过去一看,一只虎追着一个人。王二吓得三魂脱窍、六魄离体,钻进倒木底下连大气都不敢出。林三可是心直胆大,他拔腿伴叉子,就冲着老虎奔过去。虎扑过来,林三往地下一躺,虎正好在他身顶上,林三照着虎肚子就是一家伙,虎噢的一声,一溜烟地跑了。 从虎口中救出来的人姓赵,叫赵大,是个穷秀才的儿子。赵大感激林三救命之恩,就和他二人插草为香,拜了把子,结为羿姓兄弟。他们对表盟誓说:“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要象亲兄弟一样,谁要起坏心,就出不了老白山。” 他们三个结拜后,一心要去找人参。挖参可不易啊!那份苦劲就别提了,白天满山转,钻树林子,爬大砬子,脚磨得大泡套小泡,身上挂得新伤压旧伤,下晚还得打小宿,挨蚊子咬。 就这样,哥三个走了十好几天,别说大棒槌,就是马掌子也没看见。林三背的那点小米子也快没了。 赵大不愿意再干了,就说:“真倒霉,连个影也没看见,不如回去吧。” 王二也汇了气:“咱没这个福,何必遭这份罪呢。” 林三可没灰心,劝他俩说:“咱们进老白山为的是啥,不是为了活命吗?要能找到大山货卖商船吊子换个吃穿不好吗?”赵大、王二一听到钱,才又来了劲头。 这天下晚,他们住在一条小河边,煮了点野菜吃,就睡了。林三心里有事儿睡不着,就掏出小烟袋想抽烟,冷丁一抬头。看见南山通红一片。林三不由得头发梢都直坚起来,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片火亮,连大气都不敢出。只见那片火光越来越近,原来是一片红灯笼,中间那个有仨盆大小,四外边是好几十个象碗那么大的,红里透黄,再外边就是好几百个象小碟那么大的灯笼,是黄色的。这片灯笼一直走到东山根下就不见了。 林三觉着是个怪事儿,哪来这么些灯笼,自个还会走?他冷丁想起老辈人说,老山货要是白天叫人或山牲口惊动了,下晚就偷偷搬家。八九成这是棒槌搬家。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林三把饭做好,招呼他俩起来吃了,就上了东山根儿。找了好一阵,荷!好大一片棒槌,足有三四百苗,全是六品叶,顶着红籽,越往当间越红,最当间那苗顶着三盆那么大个红榔头,连杆都是红的,挖出来一看,象个小枕头那么大,有胳膊有腿的,眼睛还直眨巴。 下山的时候,林三乐得嘴都闭不上了,心里甜滋滋地寻思:这下子可好了,三个人都有好日子过了。赵大也在思量:要是少一个人多好,能多分钱,还能买个官做。王二心里也核计:要是我自个独吞,就能开个大买卖,发个大财了。他俩起了坏心,二人一核计,就把林三推到砬子底下去了。 剩下王二和赵大,他们俩又走了两天,快出山了,前面不远就是一个小屯子。赵大又生了坏心眼儿,对王二说: “兄弟,你到前面小屯子去打点酒,弄点熟肉,趁着没人。咱们在山上痛痛快快地喝两盅。” 王二一寻思,真个乐呵呵地去了。这时赵大偷偷把腿绊叉子袖在袖筒里。等王二刚一回来,赵大就大声吵吵:“哎呀,林三怎么跟你来了!”王二吓的赶紧回头看,赵大上去就是一叉子,正好插在后心窝。 王二死了,赵大乐得一蹦八丈高,“呵呵,我回我赵大该享福啦,买房子,买地……”他一手抱着人参,一手拿起酒瓶子,一扬脖,咕嘟咕嘟,一下把酒喝个溜溜光。刚把瓶子放下,他肚子就象刀绞似的疼,鼻品窜血,伸了两下腿就死了。原来王二也起了黑心,在酒里下了毒药。 再说林三被他俩推下砬子,忽忽悠悠一下子什么也不知道了。等他醒过来,觉得全身象针扎的一样疼,睁眼一看,自己躺在一座小草房里。有一个老头,庄嫁人打扮,手里拄着根索拔绳,把一碗人参汤端给林三。林三喝了,哪也不疼了,和好人一样。林三忙问: “老爷爷,你贵姓?” 老人点点头,笑呵呵地说:“家住莱阳本姓孙。” 林三一听,知道遇到老把头了,赶紧趴下磕头。老人把林三扶起来:“别啦,咱们都是穷人。”林三觉得身上不疼了,便着急去找他的两个哥哥,好一块回家。起来就要走,老把头叹了口气说:“好心眼的小伙子,你回去看看就明白了。” 老人掐一片参叶,叫林三踩在脚底下,闲上眼睛。林三只听耳边的风声直响,等风住了,林三睁眼一看,已经出山了。他刚想抬腿往前走,看见自己腿下放着个大棒槌包子,还有个空酒瓶子,旁边躺着赵大和王二。赵大脸上象个紫茄子,鼻孔眼里还挂着血,王二的后心窝插着赵大用的那把腿绊叉子。 这一下,林三什么都明白了,他叹了口气,背着大山参下山了。

Chinese Folklore – Part 2 – 三个挖参人

Marathon Ginseng

三个挖参人 来源:中国人参信息网 咱这老白山是棒槌的老家,棒槌可厚了。什么六品叶、灯台子有的是,怎么也挖不净,抠不绝。 在好几辈子以前,也说不清是哪一年了,有两个进山挖参的小伙子。一个叫林三,从小跟他爹种地。还有一个叫王二,家里开了个小杂货辅,三捣腾两捣腾砸了锅,没办法了才出来放山。他放了十好几天也没开眼,米又快吃光了,下不去山。他俩本来不认识,有次在路上碰见了,林三看王二挺可怜的,就说:“我这有米,咱们俩一块再放几天吧!”他俩在山里转游了两天,也没开眼,这天晌午,他俩做好饭还没吃,就听林子里有人喊:“救命呀,救命!” 王二和林三奔过去一看,一只虎追着一个人。王二吓得三魂脱窍、六魄离体,钻进倒木底下连大气都不敢出。林三可是心直胆大,他拔腿伴叉子,就冲着老虎奔过去。虎扑过来,林三往地下一躺,虎正好在他身顶上,林三照着虎肚子就是一家伙,虎噢的一声,一溜烟地跑了。 从虎口中救出来的人姓赵,叫赵大,是个穷秀才的儿子。赵大感激林三救命之恩,就和他二人插草为香,拜了把子,结为羿姓兄弟。他们对表盟誓说:“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要象亲兄弟一样,谁要起坏心,就出不了老白山。” 他们三个结拜后,一心要去找人参。挖参可不易啊!那份苦劲就别提了,白天满山转,钻树林子,爬大砬子,脚磨得大泡套小泡,身上挂得新伤压旧伤,下晚还得打小宿,挨蚊子咬。 就这样,哥三个走了十好几天,别说大棒槌,就是马掌子也没看见。林三背的那点小米子也快没了。 赵大不愿意再干了,就说:“真倒霉,连个影也没看见,不如回去吧。” 王二也汇了气:“咱没这个福,何必遭这份罪呢。” 林三可没灰心,劝他俩说:“咱们进老白山为的是啥,不是为了活命吗?要能找到大山货卖商船吊子换个吃穿不好吗?”赵大、王二一听到钱,才又来了劲头。 这天下晚,他们住在一条小河边,煮了点野菜吃,就睡了。林三心里有事儿睡不着,就掏出小烟袋想抽烟,冷丁一抬头。看见南山通红一片。林三不由得头发梢都直坚起来,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片火亮,连大气都不敢出。只见那片火光越来越近,原来是一片红灯笼,中间那个有仨盆大小,四外边是好几十个象碗那么大的,红里透黄,再外边就是好几百个象小碟那么大的灯笼,是黄色的。这片灯笼一直走到东山根下就不见了。 林三觉着是个怪事儿,哪来这么些灯笼,自个还会走?他冷丁想起老辈人说,老山货要是白天叫人或山牲口惊动了,下晚就偷偷搬家。八九成这是棒槌搬家。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林三把饭做好,招呼他俩起来吃了,就上了东山根儿。找了好一阵,荷!好大一片棒槌,足有三四百苗,全是六品叶,顶着红籽,越往当间越红,最当间那苗顶着三盆那么大个红榔头,连杆都是红的,挖出来一看,象个小枕头那么大,有胳膊有腿的,眼睛还直眨巴。 下山的时候,林三乐得嘴都闭不上了,心里甜滋滋地寻思:这下子可好了,三个人都有好日子过了。赵大也在思量:要是少一个人多好,能多分钱,还能买个官做。王二心里也核计:要是我自个独吞,就能开个大买卖,发个大财了。他俩起了坏心,二人一核计,就把林三推到砬子底下去了。 剩下王二和赵大,他们俩又走了两天,快出山了,前面不远就是一个小屯子。赵大又生了坏心眼儿,对王二说: “兄弟,你到前面小屯子去打点酒,弄点熟肉,趁着没人。咱们在山上痛痛快快地喝两盅。” 王二一寻思,真个乐呵呵地去了。这时赵大偷偷把腿绊叉子袖在袖筒里。等王二刚一回来,赵大就大声吵吵:“哎呀,林三怎么跟你来了!”王二吓的赶紧回头看,赵大上去就是一叉子,正好插在后心窝。 王二死了,赵大乐得一蹦八丈高,“呵呵,我回我赵大该享福啦,买房子,买地……”他一手抱着人参,一手拿起酒瓶子,一扬脖,咕嘟咕嘟,一下把酒喝个溜溜光。刚把瓶子放下,他肚子就象刀绞似的疼,鼻品窜血,伸了两下腿就死了。原来王二也起了黑心,在酒里下了毒药。 再说林三被他俩推下砬子,忽忽悠悠一下子什么也不知道了。等他醒过来,觉得全身象针扎的一样疼,睁眼一看,自己躺在一座小草房里。有一个老头,庄嫁人打扮,手里拄着根索拔绳,把一碗人参汤端给林三。林三喝了,哪也不疼了,和好人一样。林三忙问: “老爷爷,你贵姓?” 老人点点头,笑呵呵地说:“家住莱阳本姓孙。” 林三一听,知道遇到老把头了,赶紧趴下磕头。老人把林三扶起来:“别啦,咱们都是穷人。”林三觉得身上不疼了,便着急去找他的两个哥哥,好一块回家。起来就要走,老把头叹了口气说:“好心眼的小伙子,你回去看看就明白了。” 老人掐一片参叶,叫林三踩在脚底下,闲上眼睛。林三只听耳边的风声直响,等风住了,林三睁眼一看,已经出山了。他刚想抬腿往前走,看见自己腿下放着个大棒槌包子,还有个空酒瓶子,旁边躺着赵大和王二。赵大脸上象个紫茄子,鼻孔眼里还挂着血,王二的后心窝插着赵大用的那把腿绊叉子。 这一下,林三什么都明白了,他叹了口气,背着大山参下山了。

Chinese Folklore – Part 1 – 开山鼻祖

Marathon Ginseng

开山鼻祖-山东莱阳人孙良 来源:网络东北民谣:关东山,三宗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长白山峰高林密,积寒凝翠,盛产人参,极为名贵。由于人参是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头足俱备,酷似人形,有很高药用价值,可以延年益寿,人们自古就赋予它以各种神奇的色彩,称之为“神草”、“地精”,满语名为“百草之王”(奥尔厚达)。带有对山灵精怪和自然崇拜的心理,说它“秉东方发生之气,得地脉淳精之灵,生成神草,为药之属上上品。”把它视为“关东三宝”第一宝。加之,长白山双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发祥圣地,自然被视为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宝地,故采参(俗云挖棒棰)亦云“挖宝”。清统治者怕挖了“龙脉”,康熙初年即采取封禁政策,禁止外人进山;而关内流民(多山东河北人),迫于生计,常“死逼无奈闯关东”。“放山”历史久远,至清代而极盛。在特定的历史年代、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生活条件下,产生了特殊的山规、习俗和放山人一整套的信仰、禁忌。 在长白山遮天蔽日、虎狼出没的原始森林中,挖参有如大海捞针。人参难觅,危险丛生,人们首先需要保护神的护佑。最初由于畏惧,崇拜老虎,奉老虎为山神爷,立山神庙,入山及获参,都虔诚祭祀。清代以后,由于人事日进,这种山中保护神的角色便落到第一个由山东来开山的,并牺牲在山里的老把头身上,传说老把头姓孙名良。死时留下一首绝命诗: 家住莱阳本姓孙,隔山跨海来挖参。 三天吃了个喇喇蛄,你说伤心不伤心。 这肿有人来找我,顺着古河往上寻。 老把头死后成神,常出来显圣,化为白胡子老头,引渡迷山的人,指点他们获得宝参,脱难下山。旧志记载:阴历三月十六日是老把头生日。每至此日,长白山下各村镇采参人、伐木人、猎人都置办酒席,焚香设奠,以祈平安。入山挖参的人,选好地点也首先在“沧(土字旁)子”(极简易的窝棚)东南不远处,用“三块瓦,盖小庙”,供奉山神爷老把头。原无神像,至清末始有纸马(示补旁),上印五缕长须老人,怀抱一把开山斧,坐享烟火。 在挖参过程中,广大参农日积月累“闯”出了严密的劳动组织和完整的生产结构。适应自然季节按时入山。 采参可分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阴历四五月间,此时百草初生,树叶封门。参苗萌发,叫“放芽草”;第二个阶段是六七月间,丛草浓绿,参叶藏在杂草中,最难辨认,叫“放黑草”、民间称“青榔头市”;第三个阶段是八九月间,秋天参籽成熟,鲜红光洁,形似鸡腰,冠诸团生细杆之上,很像榔头,故民间亦称“红榔头市”,为采参黄金季节。九月以后,参籽落净,又曰“放刷帚头”、“放黄罗伞”,或曰“放韭菜花”。毕事下山曰“辍棍”(即放下放山时手拿的索拨棍)。放山人由于生产中的细致观察,用几个字就形象地概括了人参生长各个季节的不同样象。从清代最早地方志《鸡林旧闻志》的记载和民间口头的传授都是一样的,有自己独特的生产文化传说。 在人员组织上,入山时可分“拉帮”放山和“单棍撮”(个人)两种。集体拉帮入山者,约三五人或五七人一组。入山时备好小米、咸菜、简易炊具及生产工具--镐头、刀子、斧子、鹿骨针、红绳、油布之类。由把头率领入山。首先在看好的山场,选择风向、阳光较好,土质松软,水源充足适宜于人参生长的地方,压“沧(土字旁)”住下,并在沧(土字旁)子东北方近处,立“老爷府”(盖小庙),入山前先拜老把头神,插草为香,请求保佑。 生产小组中主要成员有“把头”、“边棍”和“端锅的”。把头是领导,边棍是压队的,端锅的是小组中专管做饭的。入山时每人手持一根索拨棍(俗称索罗棍、棍比锄杆略粗稍长),每入山选棍时,要一眼看中者以为吉利,生产时每个成员之间拉开距离,中间约隔一棍之长,棍棍相接,横排前进。除把头由有威望有生产经验的人担当外,两个“边棍”把边,中间叫“挑杆的”。夹在挑杆与边棍之间的,一般都是初入山的“雏把”,多由新入伙的“小半拉子”(未成年的长工)充当。“端锅的”则留在“沧(土字旁)子”里做饭。 放山人入山采参时不仅组织严密,使采挖无疏漏之处,更有各种巫术信仰,企图用人的意念控制自然。由于人参奇异难觅各某种民俗心理作用,形成放山人在生产过程中的许多山规戒律:不许多说一名话,不许多做一件事,说话务求吉利。放山在压草寻参前进时,起初大约是为了精力集中,便于发现人参,后来就形成了固定的“山规”。山规之一是发现人参时立即大声呼叫:“棒槌!”据说如此一咕棒槌就会被“定住”不再逃跑;此时把头就要问:“什么货?”发现者则答:“五批叶”或“六批叶”。然后同伙人笑曰:“快当!快当!”如此,前面发现者的报告叫“喊山”,后边应和者的问语、贺词叫“接山”。这一喊一接,目的是要把人参吓住,同时自然有报告、祝贺之意。见面说“快当”,是放山人的礼节。表现他们心理和祝愿,取其吉利的意思。山中人习以为常,甚至连说工具时,也要加上“快当”二字,如“快当刀子”、“快当斧子”。放山人互相问好,见面时也说:“把头快当!”“喊山”是非常严肃的事,决不可乱喊,如把一种草误当“棒槌”喊了,则认为不吉利,叫“喊炸山了”。同时也不准看到什么都说。 放山人有个规矩,只许说“拿”,不许说“放”。吃饭叫“拿饭”,回沧(土字旁)子睡觉叫“拿房子”,休息叫“拿火”(抽烟),做饭叫“端锅”,挖参叫“抬参”。什么都说“拿”,表现强烈的拿大山参的欲望,而“端”、“抬”这样的动词又显然含有敬意,“抬参”对人参神化了,取、得,具有同样的作用。用民俗学的术语说,它属于魔术范畴中的类似律或模仿律。先民认为凡类似和可以互相象征的事物,都可以互相感应。拿了长虫(放山人叫它“钱串子”),就可以拿到大“棒槌”。休息也不说休息,去其息止的本意,而用“拿火”来象征进取、兴旺、发达。这也和“喊山”、“接山”一样,是想用语言的魔力来控制自然。此外,由于接触而产生魔力,控制自然,也表现在挖参习俗上。民间有以草帽覆盖人参,使之无法逃遁的传说。早在清代,大文学家王士祯就记载:“辽东采参时,见参苗不语,急以纬帘(凉帽名)覆其上,然后集人发掘,则得参甚多,否则苗不见,发之无所得”。用纬帘覆盖而产生魔力使人参就擒,当然这又是接触律的民俗心理在起作用。 从民俗学角度说,除了这种语言、接触能产生积极的魔术效果之外,消极罅灾祸,衽某种禁忌,也被认为同样可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前面谈到的喊一声“棒槌”,人参的秘密名字为人呼出,因而被控制,不能施展其超自然的威力,就是人以已之长(发挥语言的魔力)攻人参这短(讳名的禁忌),于是可以稳操胜券。“讳名”原是最古老的禁忌之一,中外皆然。“这种信仰的发生,用由于原始社会的原始人,对于物与主,名与物,象征与实在的分辨不清。这乃是最普遍的野蛮思想之一”。这种思想一直蔓延到中世纪和近代。这类“名讳”的禁忌正表现在放山人“喊山”(呼人参之名)的习俗之中。同样,在长白山里放山人如在林中推动自己的伙伴也不许叫他的名字。据说你这里一喊,被“麻达鬼”接应上了,就会引起你向相反的方向跑去(当然这也许因山中回声共鸣的现象造成某种错觉有关),所以当人们离群落后的时候,采取敲空树干的方法作为联络信号。这可能有点实物会场的好处,但所谓“麻达鬼”接应一解,就纯属民俗学范围了。 在古人观念中语言的“魔力”(如呼名)可以制服对方,掌握生死大权;同样不惊动对方(实际把自然物人格化了)而用一种魔术如“纬帘”、“红绳”一盖一缚就可以使人参就擒,无可逃遁。在坏人观念中,此一物和彼一物的接触,两物相连,即可发生超人的力量。挖参时要把两根树枝插在参棵的两旁一尺远的地方,然后把参棵子用红线绑在树枝上,再把红线的两端拴上铜大钱。据说这样可以起镇压作用。这一系一镇就可以发生魔法力量。无论在现实生产或口头传说中都把这种传奇当作真事,充满肃穆之情。甚至说,只要咕一声“棒槌”,人参就真地吓得一抖,有的连籽都抖掉了。甚至说这吓掉的人参籽,产妇吃了有催生的作用。这些简短的喝声和生产中的各种禁忌、魔术,乃至动植物的灵幻、成精,当然都是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万物有灵观念的遗留,它很可以使我们从这些古老的传说中看到我们祖先企图征服自然的民俗心理和奇异的手段,是臬经过漫长的岁月一直积沉到今天的。关于这些,高尔基有过这样的一段名言: 古代劳动者渴望减轻自己的劳动,增加他的生产率,防御四脚和两脚的敌人,以及用语言底力量,“魔术”和“咒语”底手段以控制自发的害人的自然现象。最后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它表明着人们是怎样深刻地相信自己语言底力量。 可见喊山、系绳、盖帽以及各种生产中的俗信,正是古人相信自己语言力量和使用的天真表现。当然这是一种宗教情绪的反映。但是一种民俗得以长期保留,也许并非完全产生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念,而是来自生产和生活的。据有经验的放山人讲:挖参时用红绳把参秧绑在树枝上,有防止参秧倒伏的作用。 放山人一向很迷信梦兆光华,不仅把头的“观景”会发生奇验,在朝鲜参农中也盛传梦见丹顶鹤飞来会掘得大参,汉族则相信按梦中奇异的景象去找,也会开眼。 “喊山”时所谓魔术作用,也自然来自发现人参时,发自内心的喜悦的惊呼,它是来自生产实际的。

Chinese Folklore – Part 1 – 开山鼻祖

Marathon Ginseng

开山鼻祖-山东莱阳人孙良 来源:网络东北民谣:关东山,三宗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长白山峰高林密,积寒凝翠,盛产人参,极为名贵。由于人参是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头足俱备,酷似人形,有很高药用价值,可以延年益寿,人们自古就赋予它以各种神奇的色彩,称之为“神草”、“地精”,满语名为“百草之王”(奥尔厚达)。带有对山灵精怪和自然崇拜的心理,说它“秉东方发生之气,得地脉淳精之灵,生成神草,为药之属上上品。”把它视为“关东三宝”第一宝。加之,长白山双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发祥圣地,自然被视为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宝地,故采参(俗云挖棒棰)亦云“挖宝”。清统治者怕挖了“龙脉”,康熙初年即采取封禁政策,禁止外人进山;而关内流民(多山东河北人),迫于生计,常“死逼无奈闯关东”。“放山”历史久远,至清代而极盛。在特定的历史年代、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生活条件下,产生了特殊的山规、习俗和放山人一整套的信仰、禁忌。 在长白山遮天蔽日、虎狼出没的原始森林中,挖参有如大海捞针。人参难觅,危险丛生,人们首先需要保护神的护佑。最初由于畏惧,崇拜老虎,奉老虎为山神爷,立山神庙,入山及获参,都虔诚祭祀。清代以后,由于人事日进,这种山中保护神的角色便落到第一个由山东来开山的,并牺牲在山里的老把头身上,传说老把头姓孙名良。死时留下一首绝命诗: 家住莱阳本姓孙,隔山跨海来挖参。 三天吃了个喇喇蛄,你说伤心不伤心。 这肿有人来找我,顺着古河往上寻。 老把头死后成神,常出来显圣,化为白胡子老头,引渡迷山的人,指点他们获得宝参,脱难下山。旧志记载:阴历三月十六日是老把头生日。每至此日,长白山下各村镇采参人、伐木人、猎人都置办酒席,焚香设奠,以祈平安。入山挖参的人,选好地点也首先在“沧(土字旁)子”(极简易的窝棚)东南不远处,用“三块瓦,盖小庙”,供奉山神爷老把头。原无神像,至清末始有纸马(示补旁),上印五缕长须老人,怀抱一把开山斧,坐享烟火。 在挖参过程中,广大参农日积月累“闯”出了严密的劳动组织和完整的生产结构。适应自然季节按时入山。 采参可分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阴历四五月间,此时百草初生,树叶封门。参苗萌发,叫“放芽草”;第二个阶段是六七月间,丛草浓绿,参叶藏在杂草中,最难辨认,叫“放黑草”、民间称“青榔头市”;第三个阶段是八九月间,秋天参籽成熟,鲜红光洁,形似鸡腰,冠诸团生细杆之上,很像榔头,故民间亦称“红榔头市”,为采参黄金季节。九月以后,参籽落净,又曰“放刷帚头”、“放黄罗伞”,或曰“放韭菜花”。毕事下山曰“辍棍”(即放下放山时手拿的索拨棍)。放山人由于生产中的细致观察,用几个字就形象地概括了人参生长各个季节的不同样象。从清代最早地方志《鸡林旧闻志》的记载和民间口头的传授都是一样的,有自己独特的生产文化传说。 在人员组织上,入山时可分“拉帮”放山和“单棍撮”(个人)两种。集体拉帮入山者,约三五人或五七人一组。入山时备好小米、咸菜、简易炊具及生产工具--镐头、刀子、斧子、鹿骨针、红绳、油布之类。由把头率领入山。首先在看好的山场,选择风向、阳光较好,土质松软,水源充足适宜于人参生长的地方,压“沧(土字旁)”住下,并在沧(土字旁)子东北方近处,立“老爷府”(盖小庙),入山前先拜老把头神,插草为香,请求保佑。 生产小组中主要成员有“把头”、“边棍”和“端锅的”。把头是领导,边棍是压队的,端锅的是小组中专管做饭的。入山时每人手持一根索拨棍(俗称索罗棍、棍比锄杆略粗稍长),每入山选棍时,要一眼看中者以为吉利,生产时每个成员之间拉开距离,中间约隔一棍之长,棍棍相接,横排前进。除把头由有威望有生产经验的人担当外,两个“边棍”把边,中间叫“挑杆的”。夹在挑杆与边棍之间的,一般都是初入山的“雏把”,多由新入伙的“小半拉子”(未成年的长工)充当。“端锅的”则留在“沧(土字旁)子”里做饭。 放山人入山采参时不仅组织严密,使采挖无疏漏之处,更有各种巫术信仰,企图用人的意念控制自然。由于人参奇异难觅各某种民俗心理作用,形成放山人在生产过程中的许多山规戒律:不许多说一名话,不许多做一件事,说话务求吉利。放山在压草寻参前进时,起初大约是为了精力集中,便于发现人参,后来就形成了固定的“山规”。山规之一是发现人参时立即大声呼叫:“棒槌!”据说如此一咕棒槌就会被“定住”不再逃跑;此时把头就要问:“什么货?”发现者则答:“五批叶”或“六批叶”。然后同伙人笑曰:“快当!快当!”如此,前面发现者的报告叫“喊山”,后边应和者的问语、贺词叫“接山”。这一喊一接,目的是要把人参吓住,同时自然有报告、祝贺之意。见面说“快当”,是放山人的礼节。表现他们心理和祝愿,取其吉利的意思。山中人习以为常,甚至连说工具时,也要加上“快当”二字,如“快当刀子”、“快当斧子”。放山人互相问好,见面时也说:“把头快当!”“喊山”是非常严肃的事,决不可乱喊,如把一种草误当“棒槌”喊了,则认为不吉利,叫“喊炸山了”。同时也不准看到什么都说。 放山人有个规矩,只许说“拿”,不许说“放”。吃饭叫“拿饭”,回沧(土字旁)子睡觉叫“拿房子”,休息叫“拿火”(抽烟),做饭叫“端锅”,挖参叫“抬参”。什么都说“拿”,表现强烈的拿大山参的欲望,而“端”、“抬”这样的动词又显然含有敬意,“抬参”对人参神化了,取、得,具有同样的作用。用民俗学的术语说,它属于魔术范畴中的类似律或模仿律。先民认为凡类似和可以互相象征的事物,都可以互相感应。拿了长虫(放山人叫它“钱串子”),就可以拿到大“棒槌”。休息也不说休息,去其息止的本意,而用“拿火”来象征进取、兴旺、发达。这也和“喊山”、“接山”一样,是想用语言的魔力来控制自然。此外,由于接触而产生魔力,控制自然,也表现在挖参习俗上。民间有以草帽覆盖人参,使之无法逃遁的传说。早在清代,大文学家王士祯就记载:“辽东采参时,见参苗不语,急以纬帘(凉帽名)覆其上,然后集人发掘,则得参甚多,否则苗不见,发之无所得”。用纬帘覆盖而产生魔力使人参就擒,当然这又是接触律的民俗心理在起作用。 从民俗学角度说,除了这种语言、接触能产生积极的魔术效果之外,消极罅灾祸,衽某种禁忌,也被认为同样可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前面谈到的喊一声“棒槌”,人参的秘密名字为人呼出,因而被控制,不能施展其超自然的威力,就是人以已之长(发挥语言的魔力)攻人参这短(讳名的禁忌),于是可以稳操胜券。“讳名”原是最古老的禁忌之一,中外皆然。“这种信仰的发生,用由于原始社会的原始人,对于物与主,名与物,象征与实在的分辨不清。这乃是最普遍的野蛮思想之一”。这种思想一直蔓延到中世纪和近代。这类“名讳”的禁忌正表现在放山人“喊山”(呼人参之名)的习俗之中。同样,在长白山里放山人如在林中推动自己的伙伴也不许叫他的名字。据说你这里一喊,被“麻达鬼”接应上了,就会引起你向相反的方向跑去(当然这也许因山中回声共鸣的现象造成某种错觉有关),所以当人们离群落后的时候,采取敲空树干的方法作为联络信号。这可能有点实物会场的好处,但所谓“麻达鬼”接应一解,就纯属民俗学范围了。 在古人观念中语言的“魔力”(如呼名)可以制服对方,掌握生死大权;同样不惊动对方(实际把自然物人格化了)而用一种魔术如“纬帘”、“红绳”一盖一缚就可以使人参就擒,无可逃遁。在坏人观念中,此一物和彼一物的接触,两物相连,即可发生超人的力量。挖参时要把两根树枝插在参棵的两旁一尺远的地方,然后把参棵子用红线绑在树枝上,再把红线的两端拴上铜大钱。据说这样可以起镇压作用。这一系一镇就可以发生魔法力量。无论在现实生产或口头传说中都把这种传奇当作真事,充满肃穆之情。甚至说,只要咕一声“棒槌”,人参就真地吓得一抖,有的连籽都抖掉了。甚至说这吓掉的人参籽,产妇吃了有催生的作用。这些简短的喝声和生产中的各种禁忌、魔术,乃至动植物的灵幻、成精,当然都是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万物有灵观念的遗留,它很可以使我们从这些古老的传说中看到我们祖先企图征服自然的民俗心理和奇异的手段,是臬经过漫长的岁月一直积沉到今天的。关于这些,高尔基有过这样的一段名言: 古代劳动者渴望减轻自己的劳动,增加他的生产率,防御四脚和两脚的敌人,以及用语言底力量,“魔术”和“咒语”底手段以控制自发的害人的自然现象。最后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它表明着人们是怎样深刻地相信自己语言底力量。 可见喊山、系绳、盖帽以及各种生产中的俗信,正是古人相信自己语言力量和使用的天真表现。当然这是一种宗教情绪的反映。但是一种民俗得以长期保留,也许并非完全产生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念,而是来自生产和生活的。据有经验的放山人讲:挖参时用红绳把参秧绑在树枝上,有防止参秧倒伏的作用。 放山人一向很迷信梦兆光华,不仅把头的“观景”会发生奇验,在朝鲜参农中也盛传梦见丹顶鹤飞来会掘得大参,汉族则相信按梦中奇异的景象去找,也会开眼。 “喊山”时所谓魔术作用,也自然来自发现人参时,发自内心的喜悦的惊呼,它是来自生产实际的。

来吧,一起挖人参!

Marathon Ginseng

6月15日,我们一家专程从芝加哥开车去威斯康辛马拉松参场拜访姜銘涛博士,姜博士是美国花旗参界的传奇人物,本着”壮天下人体魄”的信念,2009年成立了自己的马拉松参场,从此开始奏响种植人参的新篇章。 威斯康辛州(Wisconsin),名称来自印第安语,其意思是”草地” (grassy place)。 一路上蓝天白云青草地,用手机随手拍一张都是一幅幅让人心旷神怡的田园风格印象画。 小小的一个路牌,提示我们进入马拉松郡了!马拉松郡在威斯康辛州中部,1807年建立,名字来源于希腊的马拉松。目前美国出产的花旗参95%都来自马拉松郡。 马拉松郡的参农拥有逾百年的,世代传承的种参经验,他们始终坚持选用处女地种植花旗参,从而最大程度上保证花旗参充分汲取土壤里的营养成分,使得马拉松的花旗参含有极高的人参皂苷成分。 这里是西洋参原产地,冬季寒冷,夏季凉爽,不仅有绵延起伏的山脉,还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富含各种矿物质的肥沃土壤里培育出最优质的西洋参。马拉松郡西洋参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最纯净,高品质”的盛誉。 相见恨晚,相谈甚欢 一见面热情拥抱后,姜博士立马给我们泡上参茶,让我们缓解疲劳。然后就按照山东人的传统给我们倒上花旗参酒,干杯! 博士是性情中人,拿出来各种不同的花旗参,野山参酒让我们品尝,野山参酒一口下去,真是让人舒经活血,心跳加快呢。这当口,博士还不忘给我们放映VCR详细地介绍花旗参的种植历史和参场的经营理念,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 展示厅里,博士亲自泡制的花旗参酒。 各种年头的花旗参酒,野山参酒,太给力了!😄 野生大灵芝,紫色祥云状,拿来装点办公室,真是野趣十足 山猫标本,小盆友爱不释手 姜博士打猎的战利品,小盆友看到兴奋不已! 姜博士赠送的马拉松参场的参茶,花旗参 姜博士赠送的马拉松参场的花旗参酒 小童鞋也拥有了人生的第一件皮草(浣熊?)😄😄😄 参观参场,挖人参 马拉松参场 白色的参花静静地开着,花期2-3周。参花采摘后晒干,可泡水饮用,具有滋阴补气,宁神益智,清热生津,降火消暑的功效,是夏季最佳滋补饮品。 姜博士教我们如何采摘参花 粑粑和小盆友一起挖花旗参。姜博士说”挖人参就和考古挖掘一样,动作要轻要慢,仔细地按着参须的方向挖才能挖到根须完整的花旗参”。 小盆友挖到了一只大人参! “看看我挖的花旗参!猜猜它几岁?” 小童鞋后面的老同志在偷着乐😄 郁郁葱葱的花旗参园,一眼望不到头,每一棵苗都凝结着养参人的心血和汗水 不一会儿的功夫,我们就挖了好几枝花旗参! 博士开着拖拉机🚜载着我们一家绕参场一周,享受美国总统的待遇呀!...

来吧,一起挖人参!

Marathon Ginseng

6月15日,我们一家专程从芝加哥开车去威斯康辛马拉松参场拜访姜銘涛博士,姜博士是美国花旗参界的传奇人物,本着”壮天下人体魄”的信念,2009年成立了自己的马拉松参场,从此开始奏响种植人参的新篇章。 威斯康辛州(Wisconsin),名称来自印第安语,其意思是”草地” (grassy place)。 一路上蓝天白云青草地,用手机随手拍一张都是一幅幅让人心旷神怡的田园风格印象画。 小小的一个路牌,提示我们进入马拉松郡了!马拉松郡在威斯康辛州中部,1807年建立,名字来源于希腊的马拉松。目前美国出产的花旗参95%都来自马拉松郡。 马拉松郡的参农拥有逾百年的,世代传承的种参经验,他们始终坚持选用处女地种植花旗参,从而最大程度上保证花旗参充分汲取土壤里的营养成分,使得马拉松的花旗参含有极高的人参皂苷成分。 这里是西洋参原产地,冬季寒冷,夏季凉爽,不仅有绵延起伏的山脉,还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富含各种矿物质的肥沃土壤里培育出最优质的西洋参。马拉松郡西洋参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最纯净,高品质”的盛誉。 相见恨晚,相谈甚欢 一见面热情拥抱后,姜博士立马给我们泡上参茶,让我们缓解疲劳。然后就按照山东人的传统给我们倒上花旗参酒,干杯! 博士是性情中人,拿出来各种不同的花旗参,野山参酒让我们品尝,野山参酒一口下去,真是让人舒经活血,心跳加快呢。这当口,博士还不忘给我们放映VCR详细地介绍花旗参的种植历史和参场的经营理念,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 展示厅里,博士亲自泡制的花旗参酒。 各种年头的花旗参酒,野山参酒,太给力了!😄 野生大灵芝,紫色祥云状,拿来装点办公室,真是野趣十足 山猫标本,小盆友爱不释手 姜博士打猎的战利品,小盆友看到兴奋不已! 姜博士赠送的马拉松参场的参茶,花旗参 姜博士赠送的马拉松参场的花旗参酒 小童鞋也拥有了人生的第一件皮草(浣熊?)😄😄😄 参观参场,挖人参 马拉松参场 白色的参花静静地开着,花期2-3周。参花采摘后晒干,可泡水饮用,具有滋阴补气,宁神益智,清热生津,降火消暑的功效,是夏季最佳滋补饮品。 姜博士教我们如何采摘参花 粑粑和小盆友一起挖花旗参。姜博士说”挖人参就和考古挖掘一样,动作要轻要慢,仔细地按着参须的方向挖才能挖到根须完整的花旗参”。 小盆友挖到了一只大人参! “看看我挖的花旗参!猜猜它几岁?” 小童鞋后面的老同志在偷着乐😄 郁郁葱葱的花旗参园,一眼望不到头,每一棵苗都凝结着养参人的心血和汗水 不一会儿的功夫,我们就挖了好几枝花旗参! 博士开着拖拉机🚜载着我们一家绕参场一周,享受美国总统的待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