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李逵遇到李鬼之二:如何鉴别真假威斯康辛西洋参(花旗参)
西洋参:泛指American Ginseng ( 学名Panax Quinquefolium)。威州蔘农称之为‘Shang”,与“参”的发音很近。花旗参: 国内现在为了区别美国与加拿大的西洋参, 将美国原产西洋参称为花旗参,而用美国种子在加拿大出产的花旗参称为西洋参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 就怕货比货。今天就来自威斯康辛与中国及加拿大生产的西洋参作个比较,供大家参考。由于上传照片很困难,不能上传特写镜头。以后再补。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之道,判断真假花旗参 我们需用“望、闻、吃”三个方法来鉴别。这几个指标要综合一起才比较准。差一项不能完全否定。 威斯康辛花旗参(西洋参)特点总结:看着太老; 闻着太香, 吃着太苦。 细细说来如下: 1. 看着太老: 一是皱纹太多太深,既有横纹, 像年轮,又有竖纹,(大的皱纹),竖纹是冷藏之后阴干失水的结果, 目的是让淀粉糖化,产生极强的先苦后甜(回甘)的口感。二是 颜色灰暗, 主要是威州蔘产地土壤肥沃发黑,加工时一般保留有薄薄的一层细土。二者相加显得特别老难看,而加拿大参及中国蔘一般很干净,多数颜色浅黄 (后者偏白),表面光滑,看着漂亮但回甘很差。 2. 闻着太香:有多香?新蔘一磅打开包装香味扑鼻(满分十分可打九分),敞开后让你满屋飘香,香的让你无法入睡。 3. 吃着太苦:口感, 本地蔘农称为“The Bite“。...
当李逵遇到李鬼之二:如何鉴别真假威斯康辛西洋参(花旗参)
西洋参:泛指American Ginseng ( 学名Panax Quinquefolium)。威州蔘农称之为‘Shang”,与“参”的发音很近。花旗参: 国内现在为了区别美国与加拿大的西洋参, 将美国原产西洋参称为花旗参,而用美国种子在加拿大出产的花旗参称为西洋参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 就怕货比货。今天就来自威斯康辛与中国及加拿大生产的西洋参作个比较,供大家参考。由于上传照片很困难,不能上传特写镜头。以后再补。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之道,判断真假花旗参 我们需用“望、闻、吃”三个方法来鉴别。这几个指标要综合一起才比较准。差一项不能完全否定。 威斯康辛花旗参(西洋参)特点总结:看着太老; 闻着太香, 吃着太苦。 细细说来如下: 1. 看着太老: 一是皱纹太多太深,既有横纹, 像年轮,又有竖纹,(大的皱纹),竖纹是冷藏之后阴干失水的结果, 目的是让淀粉糖化,产生极强的先苦后甜(回甘)的口感。二是 颜色灰暗, 主要是威州蔘产地土壤肥沃发黑,加工时一般保留有薄薄的一层细土。二者相加显得特别老难看,而加拿大参及中国蔘一般很干净,多数颜色浅黄 (后者偏白),表面光滑,看着漂亮但回甘很差。 2. 闻着太香:有多香?新蔘一磅打开包装香味扑鼻(满分十分可打九分),敞开后让你满屋飘香,香的让你无法入睡。 3. 吃着太苦:口感, 本地蔘农称为“The Bite“。...
Marathon Ginseng International receives US-Chin...
美国驻华大使,爱荷华州长,肯塔基州长,世界粮食基金会主席为马拉松参业颁奖。
Marathon Ginseng International receives US-Chin...
美国驻华大使,爱荷华州长,肯塔基州长,世界粮食基金会主席为马拉松参业颁奖。
CCTV News: Medical Doctor Turned Ginseng Farmer
CCTV News: Jiang Ming Tao, a native of Shandong, is the founder of a Wisconsin ginseng brand. But before becoming a ginseng farmer, Jiang Ming Tao earned his Ph.D and...
CCTV News: Medical Doctor Turned Ginseng Farmer
CCTV News: Jiang Ming Tao, a native of Shandong, is the founder of a Wisconsin ginseng brand. But before becoming a ginseng farmer, Jiang Ming Tao earned his Ph.D and...
“参博士”姜铭涛: 种下梦想的根
【美国亚裔新闻局(AANB)独家报道】10月9日早上6点过,天刚蒙蒙亮,姜铭涛就驾车走在赶往参场的路上。潮润的寒风迎面扑来,山坡的树林簌簌作响,黄绿红相间的叶子层林尽染,他来不及欣赏初秋的风景,因为今天是他非常重要的一天——10英亩的新参场就要播种了。 这条在威斯康辛州马拉松郡沃索市南的林间公路,姜铭涛已经走过了7年多。这位心脏生理学博士、心脏保护研究专家“弃医从农”,走出书斋、回归自然,在这片保藏精华的沃土——美国花旗参的故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园,开垦出美国华人的新天地。 花旗参救了我的命 姜铭涛博士有20年从事心脏研究的资深履历,人称“姜博”可谓真实不虚。1988年,他在山东医科大学获儿童心脏硕士学位后,远赴加拿大取得心脏生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来到美国,在威斯康辛州麦迪逊分校做博后、在州医学院做过助理教授,业内对他的心脏保护机理研究有过很高评价,美国生理学杂志曾称赞他的研究成果为“里程碑的发现”。 2009年,这是姜铭涛全家的转折之年。他的夫人受聘于马拉松郡沃索市一家医院,全家就迁到那里,他暂时找了一份保险投资的工作。20年之久的繁重科研积劳成疾,让姜铭涛的身体变得虚弱,夜以继日走乡串户做咨询,让他日渐吃不消,经常在早餐后继发低血糖晕倒,不得不请假病休。 无奈之下,他想自己身处美国花旗参之都马拉松郡,何不用花旗参补一补?于是买了一根20~30年的野生花旗参,熬成乌鸡汤两碗,当天喝下一碗,顿觉浑身热血沸腾;第二天再喝了一碗,第三天清晨一大早醒来感觉身轻如燕,脚底生风,久病不出门的他甚至畅快地跑了一英里。 (进山采集野山参) “真是太神奇了,花旗参救了我的命!”姜铭涛至今还念念不忘这段非凡经历。亲身感受到威斯康辛州花旗参的奇特功效,让作为医学博士的他禁不住对中国人几千年前就奉为“百草之王”的小精灵充满好奇:“究竟是什么产生了这样的疗效?如果她可以救我,也可以救更多的人!”姜铭涛萌发了创办参业的想法。 由此,他与花旗参结下的“情缘”一发不可收,购置土地、研究参业、打通市场,在2010年创办了“威斯康辛马拉松参场”(下图),由此走上“弃医从农”的创业之路。 遇到好几个美国“贵人” 从医学博士到参业行家,这条路姜铭涛走得不易。马拉松郡的参场有近200家,95%的美国花旗参都产于此,在这里,多一个参场就多一份竞争,很难从其他参农那里学到种参的“秘方”,大多都要靠自学、苦干。 姜铭涛是幸运的,他刚到马拉松郡就结识了猛客参场(Monk Garden)的第三代传人大卫(下图左)。猛客家族来自英格兰,在马拉松郡种参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大卫,曾三次远赴中东前线,这位上校先生有着军人的大气和仗义,与姜铭涛一见如故、遂为好友。 “大卫是我入门参业的领路人,给了我很多帮助和点拨,我们成为好友也成了合作伙伴,可以说猛客家是我的第一位‘贵人’啊!”得到猛客家族的引荐,就像获得参业“护照”,姜铭涛顺利入门,结识了更多有丰富经验的老参农。 种参不像种庄稼,它需要纯处女地,花旗参的价值看年头,播种下去少则三年,多则五六年才能有收成,时间越长价值越高,这首先需要强大的资金投入。 “创业初,我的第一笔营销资金周转不及时,一位白人参场主德尔得知后,二话不说,慷慨解囊给我垫钱,那时我才认识他不到三个月。”姜铭涛感动地说。 (在默克兄弟的加工厂) 也许是在这些老参农眼中,怎么也想像不到一个医学博士、专业医师也能回来种地当参农。也许是姜铭涛作为农民后代天生的朴实厚道让他们觉得很信赖,这几年,姜铭涛经常遇到这样的美国“活雷锋”: 加工厂的默克兄弟,一直帮他做后期加工,可以说是第二个“贵人”,进入仓库、打个招呼就可带走几箱加工好的花旗参,而默克兄弟也从不催问;参农大爷巴尼把自己的村附近农田借给他和公司员工种菜,分文不取;就在10月9日新参场播种当天,租给他参场的老人克里夫(下图右),不仅找来帮手,自己还上阵帮着播种,陪着姜铭涛忙到晚…… “这里的参农是那么淳朴实在,和他们交往心里很踏实。”姜铭涛爱上了这里的参农、这里的土地,他相信,跟这些参农一样,诚信善待他人,用心对待参业,自然会种出美丽的果实。 在众多“贵人”倾力帮助下,姜铭涛的参场逐年拓展,先后买下了60英亩百年施密特农场,租地20英亩,另外还拥有林下参基地80英亩。他与“第一贵人”猛客家族合作的花旗参品牌MonkGarden已成功登陆中国,以高端的品质和独特的包装迅速赢得市场。 种出“参博士” 如果说8年前姜铭涛还是一介书生、医学博士,那么他现在更增加了另一个美誉——“参博士”;而这个“博士”,是在农场里脸朝黄土、背朝天实打实“种”出来的。 人参俗称“地精”,小棒槌,它喜湿怕涝怕晒,要攫取土地所有精华,对土壤要求极高,所以种参是一项非常精细的系统工程,时间长、见效慢、损耗多、风险大,靠天吃饭。 姜博士精耕细作、用心料理,一要选择从没有种过参的处女地、排水性能好的优质土地;二要给土地喂足大豆、燕麦等有机肥料;三要播种后覆盖麦秸、搭阳棚,防止太阳直射。 每年播种后,搭阳棚是最辛苦的力气活:每英亩都要打上15厘米(6英寸多)粗的168根木桩,用300多米长、重1吨的钢丝绳搭上架子,用以固定透光透雨的遮阳篷。“第一年最重要,出土参苗健壮才算成功一半。” 姜博士时时亲历亲为,确保每个环节成功到位。在田间风吹日晒,奔波劳累,也练就了他结实强健的好身板(下图)。 除了亲自上阵干艰苦的体力活儿之外,姜铭涛更是善用博士研究的思考方法,努力钻研。 他做过大量的土壤分析和植物分析发现,种参土壤中补充钙、硼等微量元素对花旗参的健康生长及药效很有价值,用燕麦、大豆做土壤有机肥,让参“吃得比人都好”。 长期科研培养的“逆向思维”也给了姜铭涛很多灵感。比如,他听人说玉米秸秆几年不易腐烂,就顺势利用玉米秸秆这一特性,秸秆还田,以增加土壤透水性,防止参根被涝致病。...
“参博士”姜铭涛: 种下梦想的根
【美国亚裔新闻局(AANB)独家报道】10月9日早上6点过,天刚蒙蒙亮,姜铭涛就驾车走在赶往参场的路上。潮润的寒风迎面扑来,山坡的树林簌簌作响,黄绿红相间的叶子层林尽染,他来不及欣赏初秋的风景,因为今天是他非常重要的一天——10英亩的新参场就要播种了。 这条在威斯康辛州马拉松郡沃索市南的林间公路,姜铭涛已经走过了7年多。这位心脏生理学博士、心脏保护研究专家“弃医从农”,走出书斋、回归自然,在这片保藏精华的沃土——美国花旗参的故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园,开垦出美国华人的新天地。 花旗参救了我的命 姜铭涛博士有20年从事心脏研究的资深履历,人称“姜博”可谓真实不虚。1988年,他在山东医科大学获儿童心脏硕士学位后,远赴加拿大取得心脏生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来到美国,在威斯康辛州麦迪逊分校做博后、在州医学院做过助理教授,业内对他的心脏保护机理研究有过很高评价,美国生理学杂志曾称赞他的研究成果为“里程碑的发现”。 2009年,这是姜铭涛全家的转折之年。他的夫人受聘于马拉松郡沃索市一家医院,全家就迁到那里,他暂时找了一份保险投资的工作。20年之久的繁重科研积劳成疾,让姜铭涛的身体变得虚弱,夜以继日走乡串户做咨询,让他日渐吃不消,经常在早餐后继发低血糖晕倒,不得不请假病休。 无奈之下,他想自己身处美国花旗参之都马拉松郡,何不用花旗参补一补?于是买了一根20~30年的野生花旗参,熬成乌鸡汤两碗,当天喝下一碗,顿觉浑身热血沸腾;第二天再喝了一碗,第三天清晨一大早醒来感觉身轻如燕,脚底生风,久病不出门的他甚至畅快地跑了一英里。 (进山采集野山参) “真是太神奇了,花旗参救了我的命!”姜铭涛至今还念念不忘这段非凡经历。亲身感受到威斯康辛州花旗参的奇特功效,让作为医学博士的他禁不住对中国人几千年前就奉为“百草之王”的小精灵充满好奇:“究竟是什么产生了这样的疗效?如果她可以救我,也可以救更多的人!”姜铭涛萌发了创办参业的想法。 由此,他与花旗参结下的“情缘”一发不可收,购置土地、研究参业、打通市场,在2010年创办了“威斯康辛马拉松参场”(下图),由此走上“弃医从农”的创业之路。 遇到好几个美国“贵人” 从医学博士到参业行家,这条路姜铭涛走得不易。马拉松郡的参场有近200家,95%的美国花旗参都产于此,在这里,多一个参场就多一份竞争,很难从其他参农那里学到种参的“秘方”,大多都要靠自学、苦干。 姜铭涛是幸运的,他刚到马拉松郡就结识了猛客参场(Monk Garden)的第三代传人大卫(下图左)。猛客家族来自英格兰,在马拉松郡种参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大卫,曾三次远赴中东前线,这位上校先生有着军人的大气和仗义,与姜铭涛一见如故、遂为好友。 “大卫是我入门参业的领路人,给了我很多帮助和点拨,我们成为好友也成了合作伙伴,可以说猛客家是我的第一位‘贵人’啊!”得到猛客家族的引荐,就像获得参业“护照”,姜铭涛顺利入门,结识了更多有丰富经验的老参农。 种参不像种庄稼,它需要纯处女地,花旗参的价值看年头,播种下去少则三年,多则五六年才能有收成,时间越长价值越高,这首先需要强大的资金投入。 “创业初,我的第一笔营销资金周转不及时,一位白人参场主德尔得知后,二话不说,慷慨解囊给我垫钱,那时我才认识他不到三个月。”姜铭涛感动地说。 (在默克兄弟的加工厂) 也许是在这些老参农眼中,怎么也想像不到一个医学博士、专业医师也能回来种地当参农。也许是姜铭涛作为农民后代天生的朴实厚道让他们觉得很信赖,这几年,姜铭涛经常遇到这样的美国“活雷锋”: 加工厂的默克兄弟,一直帮他做后期加工,可以说是第二个“贵人”,进入仓库、打个招呼就可带走几箱加工好的花旗参,而默克兄弟也从不催问;参农大爷巴尼把自己的村附近农田借给他和公司员工种菜,分文不取;就在10月9日新参场播种当天,租给他参场的老人克里夫(下图右),不仅找来帮手,自己还上阵帮着播种,陪着姜铭涛忙到晚…… “这里的参农是那么淳朴实在,和他们交往心里很踏实。”姜铭涛爱上了这里的参农、这里的土地,他相信,跟这些参农一样,诚信善待他人,用心对待参业,自然会种出美丽的果实。 在众多“贵人”倾力帮助下,姜铭涛的参场逐年拓展,先后买下了60英亩百年施密特农场,租地20英亩,另外还拥有林下参基地80英亩。他与“第一贵人”猛客家族合作的花旗参品牌MonkGarden已成功登陆中国,以高端的品质和独特的包装迅速赢得市场。 种出“参博士” 如果说8年前姜铭涛还是一介书生、医学博士,那么他现在更增加了另一个美誉——“参博士”;而这个“博士”,是在农场里脸朝黄土、背朝天实打实“种”出来的。 人参俗称“地精”,小棒槌,它喜湿怕涝怕晒,要攫取土地所有精华,对土壤要求极高,所以种参是一项非常精细的系统工程,时间长、见效慢、损耗多、风险大,靠天吃饭。 姜博士精耕细作、用心料理,一要选择从没有种过参的处女地、排水性能好的优质土地;二要给土地喂足大豆、燕麦等有机肥料;三要播种后覆盖麦秸、搭阳棚,防止太阳直射。 每年播种后,搭阳棚是最辛苦的力气活:每英亩都要打上15厘米(6英寸多)粗的168根木桩,用300多米长、重1吨的钢丝绳搭上架子,用以固定透光透雨的遮阳篷。“第一年最重要,出土参苗健壮才算成功一半。” 姜博士时时亲历亲为,确保每个环节成功到位。在田间风吹日晒,奔波劳累,也练就了他结实强健的好身板(下图)。 除了亲自上阵干艰苦的体力活儿之外,姜铭涛更是善用博士研究的思考方法,努力钻研。 他做过大量的土壤分析和植物分析发现,种参土壤中补充钙、硼等微量元素对花旗参的健康生长及药效很有价值,用燕麦、大豆做土壤有机肥,让参“吃得比人都好”。 长期科研培养的“逆向思维”也给了姜铭涛很多灵感。比如,他听人说玉米秸秆几年不易腐烂,就顺势利用玉米秸秆这一特性,秸秆还田,以增加土壤透水性,防止参根被涝致病。...
Chinese Folklore – Part 4 – 神农来白山
神农来白山 来源:网络神农,就是传说中农业的发明者,尝遍了百种草药的神农氏。神农来长白山,知道的人可就不多了。 这话说起来可是多少千年前的事儿了。人类知道了吃五谷可以生存,可是,吃五谷也会带来疾病。看到有人病了,神农想,一物降一物,既然能生病,就得有能治病的药。于是他尝遍百草,知道了什么样的草药治什么样的病。但是,有些病还是没找到有效的草药根治,江南河北都走遍了。于是神农一劲儿往东走,不知走了多少日子,来到长白山。他到这儿一看,奇花野草、珍禽异兽有的是,和南方大不一样。神农又高兴,又激动,加上连日的劳累,就昏倒在地上。 神农迷迷糊糊地听见有人来到他跟前,忙睁眼一看,是一位年长的老伯。这时老伯问道:“你是谁呀?”神农仍旧躺在地上回答:“我叫神农。”老伯说:“你就是神农?可你来长白山干什么呀?这里没有人烟。”神农说:“我来找能治大病的草药。”老伯说:“你现在病得不轻啊,怎么能去找草药?我这儿有块树皮,也能治病,给你吧。”神农接过树皮仔细看,南方没有这样的树,他嚼了几口咽下去,立时觉得好受多了。他坐起身,想感谢那老伯,可哪有他的影子!神农非常后悔,连人家姓名还没来得及问呢!他看着手中的树皮,鲜黄鲜黄的,自语道:“就把这树皮叫‘黄伯’吧,看到它就可以想起那老伯了。” 神农站了起来,又去寻找南方没有的草药去了。不多日子,就发现了能治腿疼的药、拉肚子的药、去火的药。这一天,他突然头痛起来,痛得站不住了,只得趴在草地上。这时,他忽然闻到一阵清香味儿,非常好闻。他就细心地找,看看是哪种草。可是找了一、二十种草拿到鼻子跟前一闻,都没有这种味儿。他很纳闷儿,又把草根扣出来,一样一样地闻。结果,有一颗独叶草的根,有这种味道。神农高兴极了,把这种草吃进肚里,不到半个时辰,就觉得不疼了,神农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细心”,意思是细心才能找到。就是现在的“细辛”。 这时候,来了一只梅花鹿。眼睛一眨不眨地瞅着神农。神农问:“你是谁?要干什么?”梅花鹿说:“我是神鹿。你是神农吧?”神农更感奇怪,来到长白山碰见两桩奇事:一是那“黄伯”老人,一是这“神鹿”。梅花鹿好象猜到了神农的心思,说:“那老伯不姓黄,姓鼋,叫鼋伯。是天上的老鼋,特意下界来送药救你的。”神农半信半疑,正不知如何答话,梅花鹿又说:“我是来给你送茸角的,你拿去吃了补补身子吧!”神农接过茸角,仅吃了一小口,就觉浑身轻爽有力,连忙向鹿道谢。神鹿临走时说:“还有一种百草之王,头顶红冠,根似人形,找到她以后,就可以离开长白山了。因为再也没有比这种草药更珍贵的了。” 神农听了梅花鹿的话,顿时来了精神,他发现了上百种顶着红籽的草,都把它们挖了出来,只有一种草根很象人形,有头有脖,有胳膊有腿,就象个胖娃娃。他尝了一口,觉得又苦又甜,吃下以后,身子就象年轻时一样。神农给它起个名叫“人身”,传到现在,写成了“人参”。 神农把在长白山发现的草药,全带回了南方。有的在黄河、长江一带种植也长得很好。但只有人参,在南方却栽不活,不知是咋回事。
Chinese Folklore – Part 4 – 神农来白山
神农来白山 来源:网络神农,就是传说中农业的发明者,尝遍了百种草药的神农氏。神农来长白山,知道的人可就不多了。 这话说起来可是多少千年前的事儿了。人类知道了吃五谷可以生存,可是,吃五谷也会带来疾病。看到有人病了,神农想,一物降一物,既然能生病,就得有能治病的药。于是他尝遍百草,知道了什么样的草药治什么样的病。但是,有些病还是没找到有效的草药根治,江南河北都走遍了。于是神农一劲儿往东走,不知走了多少日子,来到长白山。他到这儿一看,奇花野草、珍禽异兽有的是,和南方大不一样。神农又高兴,又激动,加上连日的劳累,就昏倒在地上。 神农迷迷糊糊地听见有人来到他跟前,忙睁眼一看,是一位年长的老伯。这时老伯问道:“你是谁呀?”神农仍旧躺在地上回答:“我叫神农。”老伯说:“你就是神农?可你来长白山干什么呀?这里没有人烟。”神农说:“我来找能治大病的草药。”老伯说:“你现在病得不轻啊,怎么能去找草药?我这儿有块树皮,也能治病,给你吧。”神农接过树皮仔细看,南方没有这样的树,他嚼了几口咽下去,立时觉得好受多了。他坐起身,想感谢那老伯,可哪有他的影子!神农非常后悔,连人家姓名还没来得及问呢!他看着手中的树皮,鲜黄鲜黄的,自语道:“就把这树皮叫‘黄伯’吧,看到它就可以想起那老伯了。” 神农站了起来,又去寻找南方没有的草药去了。不多日子,就发现了能治腿疼的药、拉肚子的药、去火的药。这一天,他突然头痛起来,痛得站不住了,只得趴在草地上。这时,他忽然闻到一阵清香味儿,非常好闻。他就细心地找,看看是哪种草。可是找了一、二十种草拿到鼻子跟前一闻,都没有这种味儿。他很纳闷儿,又把草根扣出来,一样一样地闻。结果,有一颗独叶草的根,有这种味道。神农高兴极了,把这种草吃进肚里,不到半个时辰,就觉得不疼了,神农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细心”,意思是细心才能找到。就是现在的“细辛”。 这时候,来了一只梅花鹿。眼睛一眨不眨地瞅着神农。神农问:“你是谁?要干什么?”梅花鹿说:“我是神鹿。你是神农吧?”神农更感奇怪,来到长白山碰见两桩奇事:一是那“黄伯”老人,一是这“神鹿”。梅花鹿好象猜到了神农的心思,说:“那老伯不姓黄,姓鼋,叫鼋伯。是天上的老鼋,特意下界来送药救你的。”神农半信半疑,正不知如何答话,梅花鹿又说:“我是来给你送茸角的,你拿去吃了补补身子吧!”神农接过茸角,仅吃了一小口,就觉浑身轻爽有力,连忙向鹿道谢。神鹿临走时说:“还有一种百草之王,头顶红冠,根似人形,找到她以后,就可以离开长白山了。因为再也没有比这种草药更珍贵的了。” 神农听了梅花鹿的话,顿时来了精神,他发现了上百种顶着红籽的草,都把它们挖了出来,只有一种草根很象人形,有头有脖,有胳膊有腿,就象个胖娃娃。他尝了一口,觉得又苦又甜,吃下以后,身子就象年轻时一样。神农给它起个名叫“人身”,传到现在,写成了“人参”。 神农把在长白山发现的草药,全带回了南方。有的在黄河、长江一带种植也长得很好。但只有人参,在南方却栽不活,不知是咋回事。
Chinese Folklore – Part 3 – 山东莱州张小乐
山东莱州张小乐 一缕青丝 来源:中国人参信息网 早些年,山东省莱洲府有一个叫张小乐的孩子。父亲早年去世,家里只剩他和一个老母亲过日子。小乐的娘常年病在炕上,娘俩的日子过得可紧巴了。 小乐为了给娘治病,整天东奔西跑地到处求医找药。可是,他娘的病总是不见好。后来,他听人们说,娘得的是亏气缺血病,用关东山的人参做药可以治好。可是,这样贵重的东西上哪里去弄呢?再说家穷也吃不起呀!为这事小乐整天发愁。这一天,小乐正在家里守着娘掉眼泪,隔壁的张二叔推门进来了,他抚摸着小乐的头说:“孩子,光掉眼泪中不中啊,咱们还得想个法子。前天,听说城里福和堂药店里弄了几棵人参,我去问了问,一棵要五十吊钱。咱穷成这样,就是砸锅买铁也买不起啊。” 小乐急了,扯着张二叔的手说:“那怎么办呀?” 张二叔说:“听说人参出在关东山,过去我爷爷闯关东的时候见过那玩意儿,听他老人家说,那里有座第白山,山上有人参,你去自己挖吧,兴许能挖着一苗两苗的,你娘的病就有指望了。” 小乐听了张二叔的话,就把娘托靠给邻居照看着,辞别了乡亲,动身往关东山走去。 他不分尽量夜地一直往前走,不知淌过多少条河,翻过多少座山。饿了他就要口饭吃,渴了就喝山沟里的水,走得他腰酸骨痛,两腿抬起来足有千斤重。但是,张小乐并没有灰心。走呀走,这天,他走到一条大江边。他一看这条江老宽的,一眼望不到边,江上没有桥,江里没有船。小乐站在江边正望着正望着江水发愁,这时,只见迎面来了个黑汉子,身穿绿色布衫,头戴绿锻帽,手里拿着一根木棍。他向小乐点点头说: “兄弟,你想过江吗?”“是啊,大哥,你能帮我过去吗?” 那个黑汉子说:“你就是张小乐吧?” 张小乐说:“是呀,你咋知道我呀? 黑汉子说:“我爷爷总夸你心眼好使,说还犁看看你这好心能不能长远。来吧,我送你过江。” 黑汉子让小乐闭上眼睛,骑着他那木棍,不让他回头,也不让他说话。小乐光听耳边风呼呼地响,不敢动弹,不一会儿,黑汉子说话了:“睁开眼吧,到了。” 小乐觉得奇怪,问道:“大哥,你叫什么名字?” 黑汉子说:“不用问了,以后你就知道了。” 张小乐谢过黑汉子,继续往前走,又不知走了多少个白天,多少个黑夜,终于来到了老白山根底下。 这里山山相连,古树参天,山陡沟深。小乐一步一滑地用森棍子拔拉着深草棵子,开始找人参。他头一次挖参。还不知道人参是啥模样,更不知道哪个地方长人参。他想找人问问,双不见个人影,喊了几声,也没人答应。眼看日头要下山了,大树被风刮得呼呼直响,他不知道该往哪里走才是。这会,小乐可真犯愁了。他只好靠在一块石头上坐下来,歇息一会儿。 这些日子连日赶路,可把小乐累乏了,不一会儿就睡着了。他刚合上眼,就见从西南边走来一位白胡子老头儿,身穿一件绿色袍子,头戴一顶紫色帽子,拄着一根捌杖,向着小乐走来。 白胡子老头儿问道:“小伙子,你坐在这里干什么哪?” 小乐看了看这位老人很和善,就爽直地说:“老人家,我要挖苗人参,给我母亲治病。” “哈哈哈哈,你认识人参吗?”老人弯着腰,捋着雪白的胡子问。 “不认识,老人家,你能帮我找到人参吗?”“办法嘛,当时有,只是……”小乐一听高兴极了,他象见了亲人似地走上去忙问:“老人家你说,人参啥模样,都长在什么地方?”“咳,小伙子,挖人参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得看你有没有胆量,能不能吃苦。”“老人这,只要能挖着参,给俺娘治好病,我什么都不怕。” 老人看了看张小乐,样子很诚恳,笑嘻嘻地点了点头,用手往前一指说:“人参都长在连云山的老林子里。你要想挖到参,得爬很多的山,过很多的河,打死很多的长虫和猛兽,它们个个张牙舞爪,十分凶恶,你不害怕吗?” 小乐听老人讲完,心想:爬山过河我不害怕,这大虫猛兽虽说厉害点,我也要斗斗它们。于是,他给老人磕了个头,马上就要走。老人忙拦住说:“慢着,我这里有一根拐杖,你带在身上,记住,要先打黄花大长虫,只要能把它打死,其他的野兽就都会给你让路。”说完,一阵大风吹来,白胡子老头儿不见了。小乐也被风声惊醒了。他睁眼一看,身旁真的有一根拐杖。 连云山是座顶天高的尖山,上面生长着许多几抱粗,十几丈高的参天大树,老远望去,是一片黑压压的终年不见日头的大林子。在这里还经常出没着很多猛兽,真够阴森可怕的。可是小乐一想到给母亲治病,他就什么也不怕了。 黑天了,远远传来了各种野兽的吼叫声。他摸黑走了约莫半个时辰,忽然一阵狂风大作,树枝、石子儿从天穿中飞来。原来,黄花大长虫来了,它撞断了大树,扫落了岩石,直朝小乐扑来。小乐壮壮胆子,举起拐杖就向黄花大虫胸部打去,“啪”的一声大虫受伤了,在地上翻滚着。它把头插在地里,“唧、唧”地怪叫着。不一会儿工夫,又来了很多怪物,一齐向小乐窜来。小乐瞪圆了眼睛,拼命地拿着拐杖狠打黄花大长虫。大长虫被打得七窍流血,尾巴卷在大树上便死去了。其它的野兽立刻吓跑了。小乐看到大长虫的两只眼睛已经掉了出来,在那里闪闪发亮。他觉得满好玩的就拣了起来,摘在兜里。这时,在他的面前出现了一丝光亮。小乐顺着光亮一直来到了连支山上的一块大平台子上。 这里生长着无数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象人,有的象马,好象宫殿门前的石人石马一样。树林子的深处有幢房子,房子里还透出一丝灯光。 小乐朝着房子那儿走去。这时候,他觉得山在动,地在摇,隆隆地响声震得耳朵震得嗡嗡响。小乐的心“扑通通”地直跳,汗顺着脸往下流。小乐自言自语地说:“哼,天塌下来我也不怕。:他的话刚一出口,响声远了,山也稳了,树也哗啦啦地不断往两边分开。一座青堂瓦舍的大院顿时出现在他的面前。 小乐又饿又渴,上前去敲门。一会儿,门开了。随之一阵清香扑来,那香味啊,小乐从来也没闻过。他感到透身都爽快起来。前来开门的是位白胡子老头儿,老头儿高兴地说:“好小伙子,快进来吧。”小乐定睛一看,开门的原来正是梦中见到那位老人。“哈哈哈哈,小伙子,这回你可以挖到人参了。”小乐高兴极了。他拉着老人的手,眼里流出了一串泪珠。他把上山和野兽搏斗的经过全都告诉了白胡子老头儿。白胡子老头儿领他到屋子里坐下,有一位黑大汉给他端来了好茶和好饭。黑汉子问小乐:“兄弟,还认识我不?”小乐一看,这不是帮我过的那位大哥吗?他怎么上这儿来了?小乐连忙说:“认识,认识,还是老大哥帮我过的河。”原来,这黑大汉就是白胡子老头儿的孙子。...
Chinese Folklore – Part 3 – 山东莱州张小乐
山东莱州张小乐 一缕青丝 来源:中国人参信息网 早些年,山东省莱洲府有一个叫张小乐的孩子。父亲早年去世,家里只剩他和一个老母亲过日子。小乐的娘常年病在炕上,娘俩的日子过得可紧巴了。 小乐为了给娘治病,整天东奔西跑地到处求医找药。可是,他娘的病总是不见好。后来,他听人们说,娘得的是亏气缺血病,用关东山的人参做药可以治好。可是,这样贵重的东西上哪里去弄呢?再说家穷也吃不起呀!为这事小乐整天发愁。这一天,小乐正在家里守着娘掉眼泪,隔壁的张二叔推门进来了,他抚摸着小乐的头说:“孩子,光掉眼泪中不中啊,咱们还得想个法子。前天,听说城里福和堂药店里弄了几棵人参,我去问了问,一棵要五十吊钱。咱穷成这样,就是砸锅买铁也买不起啊。” 小乐急了,扯着张二叔的手说:“那怎么办呀?” 张二叔说:“听说人参出在关东山,过去我爷爷闯关东的时候见过那玩意儿,听他老人家说,那里有座第白山,山上有人参,你去自己挖吧,兴许能挖着一苗两苗的,你娘的病就有指望了。” 小乐听了张二叔的话,就把娘托靠给邻居照看着,辞别了乡亲,动身往关东山走去。 他不分尽量夜地一直往前走,不知淌过多少条河,翻过多少座山。饿了他就要口饭吃,渴了就喝山沟里的水,走得他腰酸骨痛,两腿抬起来足有千斤重。但是,张小乐并没有灰心。走呀走,这天,他走到一条大江边。他一看这条江老宽的,一眼望不到边,江上没有桥,江里没有船。小乐站在江边正望着正望着江水发愁,这时,只见迎面来了个黑汉子,身穿绿色布衫,头戴绿锻帽,手里拿着一根木棍。他向小乐点点头说: “兄弟,你想过江吗?”“是啊,大哥,你能帮我过去吗?” 那个黑汉子说:“你就是张小乐吧?” 张小乐说:“是呀,你咋知道我呀? 黑汉子说:“我爷爷总夸你心眼好使,说还犁看看你这好心能不能长远。来吧,我送你过江。” 黑汉子让小乐闭上眼睛,骑着他那木棍,不让他回头,也不让他说话。小乐光听耳边风呼呼地响,不敢动弹,不一会儿,黑汉子说话了:“睁开眼吧,到了。” 小乐觉得奇怪,问道:“大哥,你叫什么名字?” 黑汉子说:“不用问了,以后你就知道了。” 张小乐谢过黑汉子,继续往前走,又不知走了多少个白天,多少个黑夜,终于来到了老白山根底下。 这里山山相连,古树参天,山陡沟深。小乐一步一滑地用森棍子拔拉着深草棵子,开始找人参。他头一次挖参。还不知道人参是啥模样,更不知道哪个地方长人参。他想找人问问,双不见个人影,喊了几声,也没人答应。眼看日头要下山了,大树被风刮得呼呼直响,他不知道该往哪里走才是。这会,小乐可真犯愁了。他只好靠在一块石头上坐下来,歇息一会儿。 这些日子连日赶路,可把小乐累乏了,不一会儿就睡着了。他刚合上眼,就见从西南边走来一位白胡子老头儿,身穿一件绿色袍子,头戴一顶紫色帽子,拄着一根捌杖,向着小乐走来。 白胡子老头儿问道:“小伙子,你坐在这里干什么哪?” 小乐看了看这位老人很和善,就爽直地说:“老人家,我要挖苗人参,给我母亲治病。” “哈哈哈哈,你认识人参吗?”老人弯着腰,捋着雪白的胡子问。 “不认识,老人家,你能帮我找到人参吗?”“办法嘛,当时有,只是……”小乐一听高兴极了,他象见了亲人似地走上去忙问:“老人家你说,人参啥模样,都长在什么地方?”“咳,小伙子,挖人参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得看你有没有胆量,能不能吃苦。”“老人这,只要能挖着参,给俺娘治好病,我什么都不怕。” 老人看了看张小乐,样子很诚恳,笑嘻嘻地点了点头,用手往前一指说:“人参都长在连云山的老林子里。你要想挖到参,得爬很多的山,过很多的河,打死很多的长虫和猛兽,它们个个张牙舞爪,十分凶恶,你不害怕吗?” 小乐听老人讲完,心想:爬山过河我不害怕,这大虫猛兽虽说厉害点,我也要斗斗它们。于是,他给老人磕了个头,马上就要走。老人忙拦住说:“慢着,我这里有一根拐杖,你带在身上,记住,要先打黄花大长虫,只要能把它打死,其他的野兽就都会给你让路。”说完,一阵大风吹来,白胡子老头儿不见了。小乐也被风声惊醒了。他睁眼一看,身旁真的有一根拐杖。 连云山是座顶天高的尖山,上面生长着许多几抱粗,十几丈高的参天大树,老远望去,是一片黑压压的终年不见日头的大林子。在这里还经常出没着很多猛兽,真够阴森可怕的。可是小乐一想到给母亲治病,他就什么也不怕了。 黑天了,远远传来了各种野兽的吼叫声。他摸黑走了约莫半个时辰,忽然一阵狂风大作,树枝、石子儿从天穿中飞来。原来,黄花大长虫来了,它撞断了大树,扫落了岩石,直朝小乐扑来。小乐壮壮胆子,举起拐杖就向黄花大虫胸部打去,“啪”的一声大虫受伤了,在地上翻滚着。它把头插在地里,“唧、唧”地怪叫着。不一会儿工夫,又来了很多怪物,一齐向小乐窜来。小乐瞪圆了眼睛,拼命地拿着拐杖狠打黄花大长虫。大长虫被打得七窍流血,尾巴卷在大树上便死去了。其它的野兽立刻吓跑了。小乐看到大长虫的两只眼睛已经掉了出来,在那里闪闪发亮。他觉得满好玩的就拣了起来,摘在兜里。这时,在他的面前出现了一丝光亮。小乐顺着光亮一直来到了连支山上的一块大平台子上。 这里生长着无数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象人,有的象马,好象宫殿门前的石人石马一样。树林子的深处有幢房子,房子里还透出一丝灯光。 小乐朝着房子那儿走去。这时候,他觉得山在动,地在摇,隆隆地响声震得耳朵震得嗡嗡响。小乐的心“扑通通”地直跳,汗顺着脸往下流。小乐自言自语地说:“哼,天塌下来我也不怕。:他的话刚一出口,响声远了,山也稳了,树也哗啦啦地不断往两边分开。一座青堂瓦舍的大院顿时出现在他的面前。 小乐又饿又渴,上前去敲门。一会儿,门开了。随之一阵清香扑来,那香味啊,小乐从来也没闻过。他感到透身都爽快起来。前来开门的是位白胡子老头儿,老头儿高兴地说:“好小伙子,快进来吧。”小乐定睛一看,开门的原来正是梦中见到那位老人。“哈哈哈哈,小伙子,这回你可以挖到人参了。”小乐高兴极了。他拉着老人的手,眼里流出了一串泪珠。他把上山和野兽搏斗的经过全都告诉了白胡子老头儿。白胡子老头儿领他到屋子里坐下,有一位黑大汉给他端来了好茶和好饭。黑汉子问小乐:“兄弟,还认识我不?”小乐一看,这不是帮我过的那位大哥吗?他怎么上这儿来了?小乐连忙说:“认识,认识,还是老大哥帮我过的河。”原来,这黑大汉就是白胡子老头儿的孙子。...